提升科技素养,一道必须跨越的坎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谈论我军官兵科技素养这一话题,离不开更为广阔的时代坐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在18世纪,知识更新周期为80至90年;到了20世纪末,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5年;进入21世纪,已缩短为2至3年;而对信息科技知识来说,知识更新周期只有18个月。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我国公民的科技素质水平也在大幅提升。2015年,中国科协发布了第九次中国公众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
这无疑给我军官兵总体科技素质提供了一个较好的人才底座。都说“部队是所大学校”,今天我们的部队还能担当起“大学校”这一称谓吗?还能在国家越来越坚实的人才底座上,“接力”培养提升官兵的科技素养吗?
提升官兵科技素养,不仅是军队顺应时代潮流之举,还是提升核心战斗力的题中应有之义。
战斗力构成的主体性要素,是人、武器装备以及人与武器装备的结合。今天,武器装备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无人机并非真的无人,智能化也不是武器变成人,而是武器在前台、人员在后台,人的智能移植到了武器上……人要与武器装备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也必须具备较高的科技素养。
对此,习主席深刻指出,要把提高官兵科技素养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在全军大力传播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使学习科技、运用科技在全军蔚然成风。
科技素养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是一道必须跨越的坎。我们必须要像当年提升干部战士文化素质那样,提高官兵科技素养。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军一边打仗一边开展扫盲运动,许多干部战士以大地当桌、以树枝当笔,一笔一画练写字,一词一句背课文。新中国成立后,各部队坚持战争年代学文化的优良传统,使我军整体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培塑科技素养,部队应该成为“大学校”。我们要把提高官兵科技素养作为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融入战备、训练和军营一日生活,时时处处嵌入,点点滴滴灌输;积极运用网络、手机等新手段,搭建普及科学知识的平台,多方位、多维度培育官兵的科技素养,让官兵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上借助科技之翼,制胜未来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