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克在回忆井冈山斗争时说,因为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朱德在起义军中有很高的威信。
当时起义军队伍到达闽赣边界的石经岭附近隘口,受敌阻击。朱德亲率几个警卫员从长满灌木的悬崖陡壁攀登而上,出其不意地在敌侧后发起进攻。当大家怀着胜利的喜悦,通过由朱德杀开的这条血路时,只见他威武地站在一块断壁上,手里掂着驳壳枪,正指挥后续部队通过隘口。
正是朱德为这支失败的队伍杀出了一条血路,并为这支队伍的战略战术的制定作出了极大贡献。
早在辛亥革命后,朱德在川、滇、黔与北洋军阀部队打了十年仗,摸索出一些游击战法。1925年7月,他从德国到苏联的东方劳动大学学习。几个月后去莫斯科郊外一个叫莫洛霍夫卡的村庄接受军事训练。受训的有40多名来自法国、德国的中国革命者,主要学习城市巷战、游击战的战术。教官大多是苏联人,也有来自罗马尼亚、奥地利等国的革命者。教官问朱德回国后怎样打仗,他回答:“部队大有大的打法,小有小的打法。我的战法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拖队伍上山’。”
而这正是十六字游击战术的核心。
八一南昌起义部队攻打会昌时,朱德奉命指挥第二十军第三师进攻会昌东北高地。他首先命令三师教导团团长侯镜如,挑选几十人组成敢死队,追击正向会昌退却的钱大钧部。他动员大家说:你们都是不怕死的中华健儿。可是,今天我要求你们一反往常猛打猛冲的常规,只同敌人打心理战。你们要分为数股,分散活动,跟在敌人后面,或插到敌人两翼,打冷枪。要搅得敌人吃不下,睡不着,这就是你们的任务。
50多年后,侯镜如在回忆这一段战斗经历时说:“会昌战斗中,朱总指挥我们和钱大钧部作战,就采用了游击战术。敌人退,我们跟着进;敌人驻下了,我们就从四面八方打冷枪,扰乱敌人,不让他们休息,这就是后来的‘敌退我追,敌驻我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