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部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投身强军实践掠影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李永飞 奉雷 等责任编辑:武千妍
2018-05-04 02:13

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陈冬——

时刻准备为祖国飞行

■解放军报记者 韩阜业  通讯员 朱霄雄

第三个“中国航天日”刚过去不到一周,航天员陈冬的记事本扉页上就多了一行字:“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

4月23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杨利伟宣布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正式启动,特别指出了这三种预备航天员的选拔类别。为尽快达到选拔要求,陈冬给自己制订了全新计划,训练内容更多、训练标准更高。

从2010年5月7日加入航天员队伍,陈冬从未停止过逐梦九天的步伐。特别是由于近期连续参加博鳌亚洲论坛、“中国航天日”活动,陈冬更是利用节假日时间加班加点。

在航天城里,航天员除了要完成繁重的学业,还要完成极具挑战性的训练任务,令陈冬记忆最为深刻的是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一般人只能承受3至4倍重力加速度,而航天员却要承受8倍重力加速度。

“我当时第一次做8倍重力加速度训练,肚子被完全压下去,呼吸异常困难,心率达到了170。”陈冬笑着说,“做完训练我两腿发软,是被工作人员扶着下来的。”

即便如此,陈冬做完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后,还要回宿舍躺在床上,把几倍于身体的重物压在身上,继续摸索呼吸技巧和对抗动作,没有丝毫懈怠。

无论是常规训练,还是航天专业技术训练,航天员所要进行的8大类上百个科目训练任务,陈冬在同批航天员中成绩名列前茅。

神舟十一号任务准备期间,任务相关的每一个操作步骤、每一项注意事项、每一种故障处置,陈冬都烂熟于心。“就算闭上眼睛,我也能准确操作。”陈冬自信地说。

“火箭只要不点火,准备就不能停止。”陈冬回忆,甚至在神舟十一号发射前的封闭期,自己仍然会对着程序手册一项一项地过流程。

只有把握好训练中的点点滴滴,完成任务的能力才会越来越强,祖国和家人也就能越放心。

“接下来,我们会去沙漠里开展生存训练,还要使用我国自主研制的空间站‘飞天’水下训练服到水下进行出舱程序训练。”陈冬深有感触地说,关键的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己创新发展,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坚持创新驱动的自力更生史,彰显出的是自主创新的中国力量。

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启动,意味着新一代航天人将会继续传承使命、创新发展。“这必将会推动一个伟大事业腾飞起航。”陈冬告诉记者,尽管航天员选拔苛刻、训练辛苦,但这个职业却充满魅力、意义重大,希望有更多精英人才加入到中国航天员的队伍当中来,一起携手走进空间站时代。

“空间站任务几乎是全新的挑战,每一名航天员都必须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陈冬说,每一名航天员在任务面前,都只有两种状态:飞行和准备飞行。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