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思想味蕾”,理论宣讲课也能“高颜值”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张首伟 王豪 等责任编辑:武千妍
2018-04-30 01:05

谈心,正在这样进行

——第75集团军某特战旅指挥通信连大学生女兵群体军旅箴言启示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马飞 特约记者 张首伟

22岁,她们正青春。在最美的青春年华,这群女兵从零开始,练狙击、攀岩壁、越火障,甘做驰骋沙场的特种兵,用一串串奋斗的足迹书写着自己的军旅人生。

说得好,更要做得好。阔步走向新时代,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品味这群女特种兵在训练场上的传奇故事,我们从中选取了几句源于她们原汁原味的军旅箴言感悟,希望对青年官兵成长成才起到启发和借鉴意义。

【箴言一】

“奋斗的眼泪是苦的,但尝起来味道却是甜的”

对于兵之初的女兵们来说,当她们遇见炮火硝烟,也有怕的时候。哭,是克服恐惧的一种本能反应。

女兵文晓曼第一次练习倒挂滑降,就被教练“踹”了下去。倒挂在空中,她不敢睁开眼,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女兵陈露第一次练习“索降”课目,患有恐高症的她,站到楼顶脑袋嗡嗡作响,双腿打颤,眼泪直流。

然而,经历第一次失败,两人并不甘心:文晓曼重新爬上楼顶,哭着又倒挂滑降了第二次、第三次;陈露把自己悬挂在空中,忍住眼泪,眼睛直勾勾地往下看,直到完全克服恐高……当两人能够用笑容代替眼泪的时候,她们也意识到,“奋斗的眼泪是苦的,但尝起来味道却是甜的”。

【成长启示】在青年官兵奋斗的道路上,艰难险阻无处不在,却并不可怕。只要拿出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决心,每跨过一道沟壑就会填平一项短板,每攀上一座险峰就能突破一个瓶颈,以此反复,就能走向军旅人生的巅峰。

【箴言二】

“可怕的是,比你牛的人比你还努力”

“我不要当花瓶,打碎过去,重塑自身!”

那年,中澳联演第一天,联训队组织搭档之间进行散打搏击交流。刚上场,女兵谢小利就先发制人快拳出击,没想到挨了一拳的搭档费利斯蒂安然无恙。费利斯蒂调整身形,突然一记冲拳,把谢小利砸得“满天星星”。

身材苗条,是谢小利的骄傲。可是,当她遭遇训练搭档费利斯蒂的“打击”后,就暗暗给自己定下了目标。

吃完晚饭,谢小利无意间发现费利斯蒂利用休息时间进行训练,不禁感叹:“可怕的是,比你牛的人比你还努力。”

谢小利暗下决心:“不能就这样被比下去!” 攀岩训练,谢小利手上虽然已经磨出血泡,被绳子割开,血肉模糊,但她顾不上疼痛,咬牙坚持训练。最终成绩与费利斯蒂不相上下。

集训结束,谢小利结结实实长了8斤肌肉,获得了“有灵魂”的奖牌。搭档费利斯蒂敬佩地向她竖起大拇指!

【成长启示】总有人在你徘徊时先行一步,总有人在你偷懒时加倍训练,总有人在你抱怨时整装重发。优秀的人,往往比我们更努力。

【箴言三】

“这些笔记本无法砌成高墙,却能铸成信仰”

台上,女兵齐珍珍侃侃而谈;台下,男兵们心服口服。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女兵宣讲团”如期而至。作为宣讲团的骨干,齐珍珍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浅显易懂的道理,让台下男兵们听得津津有味。

从第一句话到最后一个章节,她用最笨、最土的办法,坚持摘抄党的创新理论。如今,她记了一大摞笔记本。

“这些笔记本无法砌成高墙,却能铸成信仰。”去年,齐珍珍跟随连队一起转隶到特战旅。转隶后,她成为全连最早转型成功的“特战尖兵”之一。

【成长启示】信念看不见、摸不着,却是军人的脊梁和支柱。齐珍珍留下的一连串精武足迹说明,有信仰支撑的青春更出彩。对于青年官兵来说,有了信仰就有方向,有了方向就有行动,有了行动就会有结果,而这一点一滴的结果凝聚起来,就是我们共同的强军梦。

讲出心声才能赢得掌声

■南正轩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进军营,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时代挑战。一堂精心准备数日的教育课对官兵的感染力,有时可能还抵不过一篇鸡汤网文。尽管一些基层政治工作者尝试着运用新手段、新形式创新政治理论教育的方式方法,但往往效果并不明显。

“到底什么样的理论课既能受官兵喜欢,又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一问题不时萦绕在部队基层政治工作者的心头。

对于困扰着基层政治教育者多年的问题,恐怕也一时很难给出明确、具体的答案。从第75集团军某特战旅指挥通信连大学生女兵的这3堂理论宣讲课里,我们听到了官兵们发自内心的掌声、开心爽朗的笑声、真诚朴实的心声。

这群女兵既没有科班出身的理论功底,也没有长期实践的授课经验,她们的课为什么能拨动大家的心弦?

回归到教育规律上或许能有所启示。政治理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传播党的科学理论、提升认识水平、启发理性思考。但由于理论本身高于实际的特点,如果讲不好往往会给听众以单调枯燥、生涩难懂的感受。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对象,根本在于撬动心灵、塑造灵魂。在多元文化、多样价值、多维观念交融交汇的今天,要把正确的思想观点,从教育者的头脑植入官兵的头脑,绝非照本宣科、强输硬灌能够实现,唯“走心”入脑才能撬动官兵的心灵。

讲出心声才能赢得掌声。她们掌握了听众的关切热点、理解能力和现场体验,并有针对性地选择最佳授课题材、表达方式和呈现形式,将教育者想传递的理论思想巧妙融入其中,自然就能很好地调动兴趣、引发参与、启发思考。而许多课基层官兵听不进、也听不懂的症结就在教育者脱离了受众这个主体,一味地以自己理所当然的观念机械灌输,效果自然难以理想。

一堂吸引人、打动人、启发人的理论教育课,虽然难以给出具体可行的明确标准,但听众的课堂反应,却是授课成败的最好评判,就像3堂样本课里的掌声、笑声,声声入耳。我们在极力追求形式创新的同时,不妨回归到教育规律上去思考,这样困扰基层教育者多年的难题,或许就能找到答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