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兵凭啥受到习主席接见?

责任编辑:于雅倩
2019-09-25 07:56

▲ 1月4日,中央军委军事工作会议期间,习主席接见“全军备战标兵个人”——联勤保障部队某输油管线团四级军士长吴勇

这次演练,让人心惊胆战——

一名士官,手握钢索,脚踩管线,向悬挂在峡谷上的管线“漏油点”艰难移动。一阵狂风吹过,管线有些晃动,下面则是几十米的深渊。士官神态自若,眼皮都不眨。

这次救灾,让人手心冒汗——

山火连烧7天,火线长达3公里,烟雾笼罩着整个城区。第一个冲进熊熊烈火的,还是这名士官。

这名士官是谁?为何如此胆大?某输油管线团管线一队的官兵们骄傲地伸出大拇指:“他是我们的战友——吴勇!”

▲ 与战友们分享荣耀

在管线一队,战友们形容吴勇有狼的血性、鹰的视野和骆驼的坚韧。笔者深入采访后发现:就像红、黄、蓝三原色构成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一样,正是血性、坚韧和视野三种特质,造就了吴勇想打仗练打仗研打仗的好样子。

饿狼般的血性——

“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没有铺设不了的管线”

初春的云贵高原骄阳似火,一名士官扛着100多斤的圆钢铁冲向30米外的泥潭;没有喘息的时间,他又和战友跳进泥潭,将沉重的圆钢铁一遍遍举过头顶……

这不是特种兵训练的画面,这是管线兵一次扛管线耐力训练,主人公就是吴勇和他的战友。

▲ 高强度管线兵特种训练

管线兵为什么那么拼?吴勇直言:油料是战争血液,输油管线是战争动脉,管线兵则是托举战争大动脉的“钢铁脊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对管线兵来说是家常便饭。

那年,吴勇所在部队接到紧急命令,开赴青藏高原,为应对某项斗争铺设一条近百公里的输油管线。吴勇知道,青藏高原高寒缺氧、地形复杂,很多地段车辆无法通行,只能人工布管。

像以往一样,吴勇又争取到了最难啃的硬骨头。刚开始,他带领特殊地形布管组,沿着复杂路段一路高歌猛进。但当输油管线穿越一个村子时,一个长8米多的涵洞,挡住了“油龙”挺进的步伐。

▲ 跨江管线架设

大家觉得洞内缺氧严重,纷纷建议绕路。吴勇不顾战友们的劝阻,拿起工兵锹,一头钻进涵洞边清理淤泥、边匍匐前进。当他从涵洞那头爬出来时,嘴唇冻得发紫,面色苍白几近晕厥。

任务完成,吴勇在日记中记下这样一组数字:带领特殊地形布管组穿涵洞15个,趟冰河3条,负重4吨,历时3天。

谈起吴勇,战友们都佩服他的血性和拼劲,可是吴勇却佩服狼的血性和勇猛。入伍之前,对吴勇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就是《狼图腾》。他喜欢书中的一句话:进攻战斗时,决不示弱从不退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吴勇的军旅人生也犹如嗜血饿狼一般,闻战则喜、从不退缩,无所畏惧、誓死拼杀。

▲ 悬挂穿越训练

新兵下连那年,驻滇某油料仓库发生泄漏爆炸事故,吴勇主动申请奔赴救灾一线。在现场一片油海、爆炸随时可能再次发生的情况下,吴勇果断跳入污油中,展开抽油作业。

“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没有铺设不了的管线。”吴勇凭着这股拼劲和血性,在13年的军旅生涯中始终冲锋在前、逢敌亮剑:执行某项任务,他4次递交请战书;参加抗震救灾,他六过家门而不入;参与山火扑救,他连续奋战5天5夜……

骆驼般的坚韧——

“管线是一根根连的,

泵站是一个个开的”

2015年,吴勇所在部队第一次去西藏驻训。演训在即,输油泵却渗漏趴窝。闻讯赶来的吴勇取出随身携带的专用工具,一番“望、闻、问、切”,诊断出“病因”:某精密部件的机械密封出了问题。

管线兵只负责装备操作和基本维修保养,涉及精密部件的相关故障,一般由厂家派人维修。等厂家的人来时间太久,肯定影响演习,但自己动手修理,很可能引发更大故障。就在大家犯难时,吴勇主动站了出来。

▲ 钻研修理泵机

查阅说明书、研究工作原理、上网查资料……吴勇带着大家从拆卸器具到更换部件,一步步试着来,连续奋战14个小时,最终把问题解决,“油龙”恢复畅通。

那一刻,全场为之震惊,是什么练就了他如此过硬的能力。

熟悉吴勇的人明白,这是汗水的浇灌、是一点一滴的积累、是像骆驼一样吃苦耐劳的坚韧换来的。经此一战,吴勇在部队可以说是腿上绑铜锣——走到哪响到哪,他的手机也因此成了“维修热线”。

▲ 刻苦钻研管线专业理论

吴勇天资并不高,学历也只有高中文凭,刚开始接触泵机时,连几个闸阀的名字和作用都记不准,学起原理来更是完全摸不着头脑。但他坚信,管线是一根根连的,泵站是一个个开的。凭着锲而不舍的执著,吴勇把一个个艰难险阻踩在脚下:原理搞不懂,就整天缠着骨干学习请教;一遍记不住,就对照流程图反复练。吴勇的战友邹志强说,当兵13年,几乎没有看到过他午休。

▲ 泵机开设训练

泵机开设一整套工艺流程所用管线装备接近3吨,一般需要6个人才能展开。没人陪练,吴勇经常一个人一扛就是一整天,肩膀磨破是家常便饭。一次,战友李斌发现吴勇的床单上一片鲜红,顿时大惊失色。原来,吴勇在训练时被铁片划伤,一心扑在训练上的他却没有察觉。

两年的坚持,让吴勇在义务兵期间就掌握了所有管线装备的操作技能,成为单位最年轻的泵站长。

担任泵站长以后,吴勇发现管线兵几十个专业都是战时必不可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泵站长必须一专多能。于是,他主动拜师傅、学操作、啃理论,先后考取了中级管线装备修理工、中级汽车驾驶员等6个专业证书,做到了司泵精操作、装备会维修、汽车能驾驶,成为名符其实的“兵专家”。

雄鹰般的视野——

“小战士连着打赢大舞台,

士兵的眼界决定着军队的未来”

“快闪开!”说时迟那时快,吴勇一个箭步冲上去,将拆卸管线接头的战士扑倒在地。一瞬间,100多斤的管线由于内部高压冲击,弹起近一米高。这是2016年全军管线部队跨区轮训的一个镜头。一名参训学员解决渗漏问题的不当操作,险些酿成事故。

后来,在吴勇的帮助下,渗漏问题解决了。此事对吴勇的触动很大。一个人就算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个钉。能否把实践经验汇总起来,编写一套通俗易懂的教材,让全军的管线兵照着就能做?吴勇的这一设想得到了队领导的支持。

▲ 实战化管线铺设训练

收集资料、梳理经验、推敲内容……2017年,部队成立了教材编写组,作为成员的吴勇,结合联战联训联保体系下野战输油实践,区分漏油、喷油、跑油3种常见突发情况,总结出52条操作心得,被纳入训练教材,填补了行业空白。

身在兵位,胸为帅谋。作为一名基层战士,吴勇总是瞄准管线部队发展前沿,如雄鹰一般翱翔在保障打赢的征途。

不久前,吴勇所在部队承担《联勤保障部队军事训练大纲(野战输油管线大队)》试训任务,他创新训练方法,提出构建营区内实输训练循环系统,将单兵专业训练置于合成训练环境之中,既培养了司泵员专业水平,又培养了整体协同意识。

▲ 组织泵机操作训练

有战友劝吴勇,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行,少操领导的心。吴勇却说:“小战士连着打赢大舞台,士兵的眼界决定着军队的未来。”

一次野外驻训前,吴勇在整理器材时发现,4寸门桥受损严重,如不解决将会影响任务完成。

吴勇立即向上级报告情况,并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放弃制式门桥,立足现有装备重新设计组装新式门桥。制式门桥是院校专家研制设计的,吴勇的想法一时间在官兵中炸开了锅。

胸有成竹的吴勇带队研究了一周,经过反复试验攻关,终于用短管器材架起了更稳固的门桥,部队因此圆满完成演训任务。后来,4寸门桥新架法在管线部队推广应用,有效提升了管线部队输油保障能力。

▲ 讲授管线理论知识

▲ 应急抢修演练

吴勇还积极探索保障能力提升的新路子:创新机械密封精细拆装法,将作业时间从12小时压缩至2小时;改进高原布管编组模式,高原高寒山地管线铺设效率提高近百分之五十。

最近,吴勇又拜硕士毕业归来的邓晓晓为师,向他学习军兵种知识。吴勇忧心忡忡地说:“不了解保障对象的情况,咋能当好联勤的兵呢!”

(图片由张金华、崔晓东、周霖提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