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照灯”下的哨兵|基层风气监督员持证上岗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相双喜、王钰凯 等责任编辑:于雅倩
2019-07-10 10:58
 

基层风气监督员在连队检查工作。王云峤摄

内行与外行——

“不懂政策法规,就失去了监督的发言权”

夜色已深,纪检监察科的办公室依旧亮着灯。

桌子上的一份文件,已被李晓阳来回翻了好几遍。这是前几天上级刚下发的《工程建设纪检监察应注意把握的重要环节》。

他不断回想,监督眼下的这个工程时是否有遗漏的环节。

几个月前,旅里决定重建旅史馆。作为纪检监察科干事,李晓阳担负了整个工程的监督任务。在招标、考察、竞标、评标等一系列过程中,李晓阳全程跟踪监督,确保没有违规违纪问题。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遇到一些烦恼。

“我能确保流程的规范,也能有效防范‘围标’‘串标’的问题,但在工程资料审查时会感到有些束手无策。”李晓阳无奈地说,自己在工程建设上没受过专门的培训,遇到类似工程预算书中这种专业性比较强的数据材料,很多看不懂。

来纪检监察科不到一年,王可山也有同样的经历。去年旅里年终考核,新大纲颁布不久,考核课目、标准更加细致。为了严把考核标准,他每天去监督都随身带着新大纲。

“边翻大纲边监督,官兵一看就知道你是个‘门外汉’。”说起这个,王可山觉得比较尴尬,有时发现了问题,官兵也会提出质疑,而且遇到一些专业问题心里就更加没底。

放眼更多部队,各单位的纪检干部和基层风气监督员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感受。毕竟,新体制下的纪检监察工作展开的时间并不长——

2015年11月,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召开;翌年5月,军委纪委派驻纪检组正式进驻军委机关部门和战区;不久后,军兵种、武警部队、战区军种纪委也完成实体化编设……随着军队“脖子以下”改革开始后,军队纪检监察战线逐渐向基层延伸。

这两年,随着执纪监督工作的逐步深入,旅级单位纪检监察科在不断完善监督工作。“不懂政策法规,就失去了监督的发言权。既然代表组织实施监督,就要当‘明白人’、说‘内行话’。”旅纪委书记边庆军说,上级下发的相关资料和本级业务部门的规章制度都很多,纪检监察科要加强学习,才能更多地了解各个领域的制度规范,更好地开展纪检监督工作。

除了纪检干部要避免看不懂、搞不清的“外行监督内行”现象,基层风气监督员也是如此。据笔者了解,该旅下一步还将每半年组织一次基层风气监督员集中培训,安排财务、军需营房、人力资源等业务科室进行法规授课,采取难题会诊、案例分析等形式,帮助基层风气监督员尽快吃透法规制度。

事后与事前——

“这样的‘婆婆嘴’越多越好”

“总有几个拖后腿的,连队名次老上不去,让人着急啊!”“从其他连借几个尖子过来替换一下,这样我们肯定能拿第一!”……训练间隙,某旅二营火力连的几名战士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议论起连队即将参加的整建制5公里越野考核。

听到这些议论,连队风气监督员谢磊插了话:“这种比武考核‘凑尖子’的做法,属于上级明令禁止的不实训风,绝对不能干!”这番话,让刚才的几名战士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像这样的情况,谢磊遇到过不少,战友的一些错误想法就被他这样晓之以理地“扼杀在摇篮里”了。久而久之,官兵称他为“婆婆嘴”。

因为这张“婆婆嘴”,谢磊曾“得罪过人”,但他始终觉得很有意义。这次被旅里正式聘任后,他更增添了几分责任感。

“这样的‘婆婆嘴’越多越好。当个‘婆婆嘴’多提醒,给连队战友事前多讲讲具体的政策法规,可防‘亡羊’了再‘补牢’。”谢磊说,当基层风气监督员就是要帮助战友少犯错误,或者及时制止问题苗头铸成大错。

如今,军、旅、营、连四级的基层风气监督员全部持证上岗,发现问题苗头随时提醒、实时监督,主动靠上去当好政策宣讲员、上下联络员、风气督导员,这样的“多重角色”越来越融入到他们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而基层官兵也逐步适应了这种来自身边战友的常态化风气监督。

从刚开始不被理解到现在形成常态,从上岗之初畏首畏尾到现在勇敢担当……基层官兵越来越理解和支持基层风气监督员,并主动加入到风气监督的行列中。同时,各级领导也更加注重对基层风气监督员的奖惩考评,激励他们主动作为,“把问题苗头第一时间消灭在萌芽状态”的监督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群策群力“刹歪风、树正气”的氛围日益浓厚。

今年4月中旬,该集团军某旅组织为期4天的创破纪录比武竞赛,30余个比武课目评判过程全程录像,基层风气监督员全程参加。

导弹测试专业课目比武中,1名参赛队员在用力矩扳手测力矩中存在细微误差,考官并未严格依规扣分,影响了比赛公平。担任该课目的风气监督员、三营四级军士长鲁连江现场提出质疑。考评组立即调阅比赛录像、集中进行评议,一致认定这一评判结果有误,应该扣分重新评判排名。考评组这种发现问题立行立改的务实作风,赢得参赛官兵的一致好评。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