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航空产业园军民融合新模式答"民参军"之问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钟金国 郑超 顾淏责任编辑:胡雪珂
2017-12-09 02:12

走进规划面积56平方公里的安徽芜湖航空产业园,7个专区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飞机整机制造、航空装备制造和航空维修3个专区。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相继有1000多家企业参与军品研制生产,建起一批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了全国航空产业聚集区优势。为什么这里的企业“民参军”蹄疾步稳、渐次辐射、效益可观?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文章——

“民参军”之问: 深度融合怎样蹄疾而步稳

——安徽芜湖航空产业园引出的若干现实话题

■钟金国  郑  超  顾  淏

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走进规划面积56平方公里的安徽芜湖航空产业园,7个专区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飞机整机制造、航空装备制造和航空维修3个专区。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相继有1000多家企业参与军品研制生产,建起一批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了全国航空产业聚集区优势。

为什么这里的企业“民参军”蹄疾步稳、渐次辐射、效益可观?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军地双方对“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进一步厘清了“民参军”所涉及的带有根本性、全局性、方向性的一些问题。

民:范围有多大①

两条主线标注交汇区

曾经,某军工集团看上一家民企的核心技术,几轮商谈后提出以收购兼并或参股控股方式作为合作条件,民企掌门人终于忍不住了:“融合可不能这么干!”

“我们是企业不是部队,也一大摊子员工啊!”芜湖市委、市政府决策者由此反思:找准“问题背后的问题”,就一定能牵住化解各类矛盾的“牛鼻子”:建设军民融合航空产业园,既不能搞成跑马圈地,又不能搞成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必须弄清“民参军”主体是谁、能干啥、怎么干?

直奔主题的三问,“问”出了一个个硬标准,也问出了一项项保障力。

军工企业“亦军亦民”双重身份,启示地方政府在实践中把准“两条主线”:一门心思偏重考虑“民参军”,是“地方思维”的体现;把“军转民”与“民参军”两条线“并”一起统筹,才是“一体化”思维,才符合军民融合的精髓和要义。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管伟林说,被当地誉为“三新一特”的新型显示、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特种电缆等产业,成为军民之间相互转化、彼此支撑的技术通用点和利益交汇区。

伴随芜湖航空产业园从筹划到启动,从增量到提质,优势民企逐渐找到了“突围”之路:盯紧央企、国企、军工集团,学其长,避其短,从争取“配套”入手,到向“核心”“关键”领域进军,越来越多民企清楚了自身定位,在探索实践中一步步摸清了能干啥、怎么干。

“民参军”,“民”的范围究竟有多大?脱颖而出的民企回答:“把握住了精髓,要多大就有多大。”芜湖空港经济区一位领导介绍,截至目前,芜湖“民参军”企业近100户,入园企业个顶个能够满足部队特殊军事需求。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