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之有猛将,亦常有宝马。吕布有赤兔,刘备有的卢,曹操有绝影,仿佛“猛将宝马”已成为战争史上的传奇佳话。曾经,美军也有宝驹,名为“悍马”。
自1989年开始,“悍马”越野车就从未缺席过美军的任何一次重大军事行动,美国陆军中大约每10名士兵就拥有一辆“悍马”越野车。 “悍马”似乎已经成为美军的标配,并作为世界轻型越野车发展史上的一个传奇载入世界战争史册。
然而,路遥方知马力。由于车身结构设计问题,“悍马”在面对路边炸弹等爆炸装置袭击时变身“憨马”,无法分散或抵消致命的爆炸力而造成巨大伤亡。
无奈,“悍马”变“憾马”。因运输成本过高,在阿富汗境内成百上千辆美军“悍马”装甲车只能“甩货”,网上甚至叫价低至1万美元起售,只是不包邮。
日前,美国空军要求在2018财年采购140辆“联合轻型战术车”来替代尚未老去的“悍马”。其实美国各军种换“马”之心早有,“用马大户”美国陆军几年前就已宣布要更换“坐骑”不再订购“悍马”。美军最新研制的“联合轻型战术车”已经登场。
无论是征尘满身的士兵长舒一口气,或是沙场英雄发自心底的那一份不舍,属于“悍马”的时代或将过去,只能道一声:别了,“悍马”!
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报道——

别了,“悍马”
■张乃千 张 杰
戎马关山——
也曾见过千军万“马”
早在海湾战争时期,惊艳亮相的“悍马”越野车“一马当先”,包揽了侦察、通信、救援、人员及物资输送等诸多作战任务,以其超强的越野机动能力大出风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属搭载“陶”式反坦克导弹和小口径机关炮的“悍马”越野车,在武装直升机的掩护下从南向北一路奔驰,就连著名的伊拉克共和国卫队“麦地那”师都无法阻挡美军一马当先的地面突击群。在这场见识到“千军万马”的战斗中,装备了“悍马”越野车的美军轻装部队展现出高效的战略机动能力,“悍马”越野车也以其彪悍的外形、强劲的动力和凶猛的火力,成为最耀眼的“地面明星”。
猛将皆爱宝马,美军也是。曾几何时,美军大规模装备的M151越野车在越南战场上时常发生“翻车”事故,其他几种军车也时常把美国兵搞得“灰头土脸”。如此一来,美军将研制多用途高机动性四轮驱动车一事逐渐提上议程。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忍无可忍”的美军终于开始寻找军用越野车的替代品,同时也提出了主要用于战术突击及支援的“高机动性”、救护伤员、架设机枪、发射导弹等诸多任务需求。在此背景下,“悍马”越野车应运而生。
到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陆军终于敲定了军用越野车的最终方案——“高机动性多用途轮式车辆”(英文首字母缩写为HUMVEE,俗称“悍马”)。由此“悍马”开始了它的“戎马生涯”。按照合同要求,美国陆军在1989年之前就一口气订购了5.4万余辆“悍马”越野车。“悍马”在设计时即采用了车族化的设计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共产生了30多种变型车,其中包括人员/物资输送车、轻型战斗车、反坦克导弹发射车、防空导弹发射车、指挥通信车、装甲输送车和野战救护车等。到目前为止,“悍马”系列越野车总计生产超过了20万辆,仅美军的现役“悍马”就超过了10万辆。
“悍马”得到美军青睐,得益于高超的机动性和通过能力。车辆通过能力的本质在于车辆对地面的压强,“悍马”使用了宽截面低压防弹轮胎和中央充放气系统,进一步增加了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和对地面的附着力,只要是履带式车辆能通过的地方,威风凛凛的“悍马”一样不在话下。更何况,轮距达到1.82米的“悍马”自诞生伊始就有一张“大宽脸”,即便是车辆在高速行驶时转向或紧急制动,力量分布也极为均衡。通过采取全时四驱和独立悬挂设计,就算脚下是沟沟坎坎或沙丘石砾,也不能阻挡“悍马”前进的步伐。
此外,“悍马”的另一大“法宝”就是优越的动力传动系统。经过改进的“悍马”采用加装电子智能控制系统的4挡自动变速器,车辆驾驶极为轻松。在加满油箱后,“悍马”的最大公路行驶里程超过640公里,搭乘它来进行战术突击真可谓“兵强马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