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姿迎阅,校场点兵话“锤炼”

——解读受阅官兵在酷暑中苦练精练科学练的精神内涵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本报记者 徐叶青 特约记者 李志涛 周景红责任编辑:吴昊
2015-08-24 04:07

砥砺斗志历练血性,着眼使命树好样子—— 

练的是形象,“炼”的是铁血

人文关怀排忧解难,科学施训降低强度,科技元素提高效益……走访阅兵训练基地,处处可见这样的“暖新闻”。不过,最令官兵们津津乐道的,还是身边一个个砥砺斗志、历练血性的“硬新闻”——

朱佳春是“华南游击队”英模部队方队中的一名团职干部。1997年香港回归时,他是仪仗队执行分队长;2009年,他参加了首都国庆阅兵;今年,他本想转业离队,却心又不舍,再次参阅。从最初的方队总教练到领队,再到预备队员,最后成为正式队员,为了走上阅兵场,短短几个月,他完成了4次身份转换。

这背后的坚韧与刻苦,谁能理解?对此,不少有类似经历的受阅官兵往往淡然一笑:我们只有“刻”没有“苦”——把“军人形象”刻在脸上、刻在心里、刻进血液!

三军仪仗队中队长张洪杰是今年阅兵的军旗手。他先后8次参加国家级阅兵,5次出国受阅。此番受阅,张洪杰的训练强度却仍是其他队员的好几倍。

“一天不练手生脚慢,两天不练功夫减半,三天不练成了门外汉……”张洪杰说,阅兵是中国军人形象、军队形象乃至大国形象的重要展示,良好的形象从哪来?就得瞄准使命任务,用血性斗志去砥砺。

砥砺当在训练场。盛夏,水泥地上热浪升腾。一遍一遍重复练习动作的行列里,从将军到列兵,个个汗流浃背,却个个精神抖擞,目光坚毅……那样的目光里,看到的一定不只是自己接受检阅时的光彩,还有一支大国军队昂首阔步的身影。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