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传人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梁蓬飞 张能华 田文章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5-08-27 03:21

单位名片

总参某通信总站,前身是1931年1月在江西宁都创建的红军第一支无线电队,抗日战争期间先后发展为军委直属无线电分队、军委无线电集中台、军委无线电总台。

组建84年来,这支部队始终跟随党中央、中央军委转战南北,屡建功勋,圆满完成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军事斗争准备、奥运会和世博安保、科学试验、抗震救灾以及党和国家重大活动等通信保障任务,先后涌现出“模范通信战士”易文军、“模范通信站”某团长途电话站等先进典型,有7名同志当选全国党代表和人大代表。2009年,由该站组建的通信兵方队参加国庆60周年阅兵,光荣地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在我军通信兵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是一支由毛泽东、朱德亲手创建,自诞生之日就保障党中央、中央军委实施战略指挥的通信劲旅。

从历史深处一路走来,他们饱受战争磨难,始终跟随党中央、中央军委左右,发出“红色电波”号令三军,不愧是党忠诚可靠的传令兵。

向未来战场阔步走去,他们几经实战砥砺,在传承革命先辈红色基因中迅速成长壮大,已成为我军信息化建设的排头兵。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记者走进总参某通信总站,近距离探寻这支通信劲旅的抗战历程,感受我军通信兵发展的沧桑巨变。

从“红色电信沟”到“数字江河”的巨大变迁——

信息尖兵,直通“五维战场”

键盘飞击,电波穿空——

2008年5月14日0时27分,经过2个半小时不停地拨打,话务员沈玲燕终于接通了汶川县委书记的电话,一条新开辟的“电波通道”将中南海和重灾区紧紧连在了一起。

鼠标轻点,“鸿雁”飞天——

2012年6月19日15时46分,中国第一封太空E-Mail,通过由我军通信战士架起的“天地大道”,飞抵“天宫一号”,我国首次开展的天地电子邮件传输试验宣告成功。

从京畿要地到边远山区,从浩瀚天空到神州大地,在通信兵编织的网络里,再无“信息孤岛”。

“这样的情景,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总站军史馆里,两则简单的旧闻,让一辈子奋战在通信战线的几位老兵感慨万千。

穿越时空隧道,思绪回到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当时,总站的前身、军委直属无线电分队,散落在延安以西的一条长达数十公里的山川里。整个抗战期间,党中央和毛主席就是通过这条被称为“红色电信沟”里的电台,指挥八路军、新四军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

人类以什么工具生产,就会以什么工具打仗。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年奋战在山沟里的通信战士,已经蜕变为徜徉在“数字江河”里的信息尖兵,他们早已跨越地域的界限,直通陆海空天电“五维战场”。

那年盛夏,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的跨军兵种演习,在西北戈壁卷起狂飙。在总站官兵的键盘飞击声中,上万组联合作战数据实时融合,三军火力打击指令一体分发,战鹰振翅、铁流突进、长剑腾空,各种作战力量联袂上演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的精彩活剧。

视线超越演习场。近几年,我军通信部队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尤其是全军“通信部(处)”更名为“信息化部(处)”以来,更是实现了从单系统单领域向成体系成规模的跨越,千军万马一张网、陆海空天一幅图、侦控打评一条链日渐成型。

胜由信息通。无论是“和平使命”“跨越”“机动”“红剑”等重大军事演习,还是神舟发射、亚丁湾护航、抗震救灾等重大非战争军事行动,以这个总站为代表的通信部队打通了各作战单元之间的“神经血脉”,串链结网达成了体系作战的“聚指铁拳”。

从“八台八网”到“七网一系统一平台”的历史跨越——

网聚三军,信息直抵单兵

这是一张手绘的党中央、中央军委战略指挥通信示意图。驻足观看,令人感慨万千——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我敌后战场逐步变成主战场。为了保障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联络指挥,1940年,军委三局利用仅有的8部直属电台,区分工作性质和联络对象,组成了8个无线电通信网。

这张网有多大?史料记载,其实当时电波覆盖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晋冀鲁豫陕一带,另有南京、福建、香港等少数几个南方地区。据说,当年海南琼崖根据地为了与党中央恢复建立通信,连续半年不停呼叫,但由于电台功率小、信号弱,始终联不通。后来逐渐加高天线,直到加上第7根竹竿,才将微弱的信号送到延安。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走进这个总站的各个机房就会发现,我军通信兵“鸟枪换炮”,通信装备全部实现了数字化。不仅如此,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军建成了光纤通信传送网、无线电短波通信网、卫星通信网、电话网、军事综合信息网、指挥网、图像传送网、军队CDMA移动通信系统和一体化指挥平台,形成了无线结合、机固结合、通指一体的保障体系。史上著名的“八台八网”,已经发展为“七网一系统一平台”。

“名称的简单改变,并不能全面反映巨大的时代变迁。”该总站主任吴红光告诉记者,如今,一条条架空明线从北京直通每一个哨所;一条条地下电缆铺设到全国数十个省、市、自治区;一根根海底光缆沟通了大陆沿海所有设防岛屿;一个个固定、车载、舰载卫星站,连通了远在高原、戈壁的边防部队,直至地球南极的长城站……

有了这些装备和网络,指挥决策层真正做到了号令三军、直通全国,而且可以直接呼叫单兵。

这一天,大漠砺兵,总站官兵闻令而动,通过多种通信手段的综合运用,保证了参演部队“抗中通”“扰中通”“动中通”。

这一时,跨军种联演在黄海之滨打响,有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通信保障,“空地通”“跨海通”“全维通”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已成为现实。

这一刻,三军部队各作战值班室,全部实现了可视化指挥,军委领导24小时“叫谁谁到,要哪哪通”。

一字一码连着千军万马,一敲一击激荡战争风云。放眼全军,一支支通信劲旅像这个总站一样,在信息化战场展开历史新的一页。

从“永不消逝的电波”到“忠诚可靠的传令兵”的血脉传承——

红色基因,铸就铁血脊梁

2007年12月,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专门为专家学者开设的栏目《和平年代·周末开讲》,首次播出了一名普通士兵的专题讲座。他,就是总站四级军士长卓张明。

谁能想到,当初的他,曾因身高不足而差点不能入伍,初入部队由于体能太差一度成为帮扶对象。谁又能想到,后来的他,在真信真学真讲党的创新理论中脱胎换骨,掌握了总站所有的通信装备,被四总部表彰为“爱军精武标兵”,荣立一等功,成为中国军队新型士官的一张名片。

探寻卓张明的成长之路,总站政委田承军倍感欣慰:“是通信兵革命先辈的红色基因,滋养了他忠诚可靠的意志品质,铸就了他不屈不挠的铁血脊梁。”

翻开总站的历史,记者读到这样一位通信兵: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军委三局指派无线电分队政委李白前往南京建立电台。由于受到层层阻扰,不得不转往上海设站。

1942年9月的一个深夜,李白正在发报时,被日本特务侦测到方位不幸被捕。在狱中,敌人对其进行了严刑拷打,灌凉水、拔指甲、用电燎、坐老虎凳……受尽9个月的非人折磨,他始终没有吐露半句实情。

此人,正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主人公李侠的原型。 

周恩来曾说,“中央委员加电台等于党中央”。在这个意义上,构成通信兵的“素质要件”,除了过硬的业务能力,更需要对党至死不渝的无限忠诚。

先辈的光辉事迹,激励着一茬茬总站官兵。他们将“永远做党忠诚可靠的传令兵”融入血脉、写入基因,代代相传。

“塞绳虽短,系千军万马;塞孔虽小,见战争风云。”这是总站某长话站代代相传的座右铭。为了实现“人在电话通,不停一秒钟”,一群女兵多年如一日,每天插拔塞绳上千次,在小小的“三尺机台”前,度过了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岁月。

一段时间,保障军委首长的通信系统,出现了万分之一的中断几率,且中断时长仅为一两秒钟,完全在行业标准之内,但总站坚持成立课题组集智攻关。经过7000多万次高强度扫描测试、3000多万行数据的录入检测,他们最终将这一故障发生率压减到了20万分之一。

一种传承,无限精彩。穿越全面抗战的烽火,迈向强军兴军的征途,新一代通信兵正在续写“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的时代战歌。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