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网专题>>正文

一个中国记者经历的朝鲜战争

来源:《北京青年报》作者:李庄责任编辑:雷雨2014-03-25 16:50

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我曾三次到朝鲜战地采访。第一次是率国际记者团前往采访,这次采访写的通讯,陆续在报刊发表,后结集出了《朝鲜战地目击记》。现将第一次赴朝采访的有关情况简要记述,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50周年。

我成了国际记者团团长

1950年6月25日夜间,我在上夜班时收到新华社发的一条急电:南朝鲜军队突然在“三八线”西部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守备部队发动进攻。朝鲜守备部队奋起迎击,并转为反攻。当时也在值夜班的总编辑邓拓,亲自赶写社论,指出“朝鲜内战爆发了”。

这条电讯被处理成最重要的新闻登在第二天《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过了两天,时任人民日报社社长范长江同志突然对我说:“从种种迹象判断,美国可能大举干涉,朝鲜预期的南部人民大起义并未发生,朝鲜战事很难像设想的那样迅速结束。法国《人道报》准备派马尼安、英国《工人日报》准备派魏宁敦去朝鲜采访。我们也要派人去,中央提到了你。你们组成一个国际记者团一起去,三人为众,你当团长,对外就称记者团发言人。”

当时新中国建立不久,国际交往尚未开通,也没有建立对外航空联系。魏宁敦是英共党员,人已在北京,他算《工人日报》驻北京记者,实际是在我有关部门当专家。马尼安是《人道报》记者、法共中央委员。他要先从法国到香港,然后乘火车来北京,这样我有几天时间看有关资料。

坐火车去朝鲜,跨过鸭绿江,第一站是新义州。新华社朝鲜分社社长丁雪松派记者刘桂梁来接我们。这时铁路交通已极不正常,刘桂梁是乘火车头从平壤赶来的。新义州是平安北道的首府,城市已被美国飞机炸掉一半,但市民情绪还很安定。平安北道劳动党委员长在一座地下室接见我们,向我们介绍全道人民支援前线的情况:“你们可以看到,美国飞机可以破坏我们的建筑,但是打不垮人民解放南半部的坚强意志。为了解放共和国南半部,平安北道要人有人,要钱有钱。现在敌人已被压缩到东南部,全面胜利指日可待。”以后我们所到之处,从干部到群众,充满乐观、速胜的情绪。

平壤也被美国飞机炸得一塌糊涂,但还有地方可住。我们这个国际记者团被安排在平壤国际旅行社住,一栋两层楼房还算完好,条件也不错。招呼我们的服务员是两个白俄。到了晚上,必须用厚毯子把窗户严严实实遮死,所以屋里十分气闷。朝鲜劳动党中央宣传部部长、朝鲜中央通讯社社长分别会见我们,作了详细的情况介绍。朝方为我们赴战地采访作了充分的准备。三人配备了三个翻译,加上保卫人员,我们一行成了由三辆苏联胜利牌轿车组成的车队。

我体会到空军对现代战争的影响和作用

在朝鲜采访,最恼人的是美国飞机。从6月28日起,它就参加了朝鲜内战,使朝鲜人民解放战争变成民族解放战争。随着战争升级,美国经常保持作战飞机2000到3000架。军事目标炸完了,就炸公路上的机动车辆;公路上的车绝迹了,又炸居民的草房。美军的许多飞行员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飞行和作战技术相当熟练,这时又无对手,遂得横行无忌。我们乘车赶路,就曾多次遇险。一次三架美国海军飞机低空扫射我们的车队,不知是飞机机械故障,还是飞得过低撞到公路旁树上,一架飞机竟栽到我们车队前百多米处。飞机轰然爆炸,飞行员当时身亡,我们也吓了一大跳。此后我们由轿车改乘吉普车,并且摘掉风挡、车篷,避险、跳车都方便。再往后还不行,只能改昼行为夜行。

最初我们的空军尚未编训完成,斯大林又说苏联飞机也没有准备好,我们只能消极防空,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朝鲜,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后,毛泽东主席规定不取朝鲜一草一木,一切装备、给养都由国内运去,军运成为头等大事。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说过:我们在朝鲜发扬光荣传统,取得了伟大胜利。如果评功摆好,百分之五十一的功劳应归于后勤。这是对后勤工作的高度褒奖,也确实反映了在没有空军或空军极度弱小的条件下进行现代战争的艰苦。马尼安在二次大战中参加过抵抗运动,魏宁敦在二次大战中当过专门同德国飞机打交道的“防护队员”。他们两人都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飞机虽多虽强,总会遇到盟国飞机的抵抗和干扰,从来没有像美国飞机在朝鲜这样横行霸道。其实,同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以后的情况比,美国飞机在朝鲜战争初期的数量和活动还少得多呢。

马尼安在平壤、元山采访了朝鲜人民“支前”工作后,到汉城仅呆了三天,就转道北京回国了。魏宁敦从汉城到大田呆了三天,采访了歼灭美军24师的遗迹,也匆匆回到北京。我们这个国际记者团只剩我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