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网专题>>正文

即使走得再远 也要回到祖国

——中国军网“英烈纪念堂”迎接志愿军老兵回家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陈豪 钱宗阳 陈程 毛志文责任编辑:姚旭东2014-03-27 23:03

1950年10月,为了保家卫国、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在武器装备水平对比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志愿军将士浴血奋战,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战胜强敌,取得辉煌胜利。受当年残酷战争环境的限制,大多数志愿军烈士埋骨朝鲜半岛,有些甚至只能就地掩埋。2013年,中韩两国领导人就交接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换了意见,双方经两次正式磋商,达成共识,共同对安葬在韩国坡州的志愿军烈士遗骸进行挖掘、整理、装殓、交接。

3月28日,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从韩国起程回到祖国。中国军网一方面派出专访小组,就此新闻事件对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部3位专家学者进行了专访,请他们给广大网友介绍相关的情况。另一方面,在“英烈纪念堂”频道中及时补入这次新闻事件中涉及到的英烈名录、烈士事迹、相关信息,方便官兵通过网络进行祭拜,以此迎接老兵回家。

回顾:64年前,11万余志愿军将士异乡埋忠骨

“在那片金达莱盛开的土地上,处处埋有我国志愿军烈士的忠骨。”谈起6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原副部长齐德学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场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来予以界定。根据我方统计数据,1950年10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共毙伤俘敌71万余人,自身作战减员36.6万余人,其中阵亡11.57万余人、战伤22.1万余人、失踪和被俘2.9万人。

由于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战场情况异常复杂、作战地域不断改变,烈士安葬及遗骸追寻成为难以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齐德学介绍说,战争期间大量烈士遗体运回国内不仅费时费力,在“联合国军”掌握制空权的情形下也很难实现。再加上一些政治因素考虑,当时战场上牺牲的志愿军烈士,除了少数团以上干部和部分战斗英雄的遗体被运回国内,绝大多数都长眠在了他们战斗并用鲜血浸染的朝鲜半岛大地上。

“祖国和人民从没有忘记”这是我们缅怀烈士时常说的话。但“从没有忘记”不只于说,关键在做。2013年6月,韩国总统朴槿惠访华时向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提议,将送还部分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刘延东表示感谢,并称落叶总要归根,即使走得再远,也要回到祖国。经过两国多个部门近一年时间的协商及努力,437名老兵终于踏上返乡之路。

追寻:让老兵回家,我们一直在行动

中国有句古话: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但实际上在迎接海外牺牲烈士遗骨回家方面,我们从未放慢脚步。随着朝鲜半岛于1953年7月27日停战,我国开始搜寻未能妥善安葬的志愿军烈士遗骸。

1953年9月,志愿军政治部和军事停战委员会向各部队下达了进入我方非军事区及敌方非军事区搬运烈士遗骸的指示。1954年,在朝鲜停战委员会里面,志愿军还专门组织了一个小组,任务之一就是接收从军事分界线以南、韩国境内送回的志愿军烈士遗骸。

“首次移交是在1954年9月1日板门店附近,我方共收到600具遗骸,其中100具是志愿军烈士遗骸。”志愿军老战士孙佑武参与了当年的遗骸接收工作,他曾撰文回忆当时的场景:“整个交接工作都是在宁静肃穆的气氛下进行的,既没有喧嚣与现场控诉的场面,也少见蜂拥而来的记者。”在这场大规模的双方军事人员遗体交接工作中,“联合国军”方面送还的志愿军烈士遗体共1万余具。此后,也有少量志愿军烈士遗骸陆续通过军事停战委员会移交给我方。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研究员丁伟介绍,1958年志愿军撤回后,在朝鲜留有一个代表团,隶属于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除了处理停战善后工作,还负责寻找志愿军烈士遗骸。

此后,我国政府一直采取各种途径积极追寻、促进交接。“2011年4月,国家民政部、外交部、财政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组成代表团,赴朝进行了为期8天的访问。”丁伟介绍说,同年,我国也开始以民政部和外交部为核心推进包括抗美援朝战争在内的中国军人海外遗骨回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