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网专题>>正文

《东方兵法与西方战争论》

来源:中国军网责任编辑:蔡子衡2014-04-14 09:36

东方兵法与西方战争论目录

目录

仰望那年火红的榴花(代序)张海平

一、《孙子兵法》与《战争论》特色各异的思想基础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是东西方军事思想集大成之作,各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中国悠久的军事文化是孕育《孙子兵法》的母体,西方传统的军事文化是培育《战争论》的摇篮。因此,两部兵经博大的思想体系分别来自于各自国家、民族的军事文化,它们彼此之间的明显差异也同样来自于两种军事文化的不同传统。

(一) 农战合一孕育的制胜智慧

(二)铁血浇铸的兵学基础

(三)东西方军事文化的传统

二、《孙子兵法》与《战争论》风格迥然的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孙子和克劳塞维茨之所以能够先后登上世界兵学的最高殿堂,与他们超凡脱俗的思维方法显然有着密切的关系。应当说,孙子和克劳塞维茨探索真理的基本方法是大体一致的。他们都注重以当时进步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并运用于对战争一般规律的分析和研究之中。所以,在中国哲学史上孙子与老子、孔子齐名,有“军事哲学家”之称。在西方哲学史上克劳塞维茨也享有盛誉,被视为军事哲学的开山之祖。尽管如此,他们在具体运用哲学原理分析问题、创立学说的过程中,思路并非完全一致。概略而言,孙子的军事思维方法受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无神论的影响,基本上是唯物主义性质的。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受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影响,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性质。

(一)万流汇聚的兵学思想

(二)清浊交融的哲学源泉

(三)东西方兵圣的思维差异

(四)各有千秋的著述方式

三、《孙子兵法》与《战争论》同中有异的战争理论

孙子和克劳塞维茨刻苦著述有一个共同目的,那就是要努力探索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孙子身处“战胜而强立”的时代,为帮助吴国征服群雄称霸天下,他竭力总结前人的战争经验,寻求制胜之道。克劳塞维茨身处军事革命的大潮之中,精心总结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经验教训,研究适合新形势的新理论、新战法,目的在于振兴屡战屡败的普鲁士。事实证明,他们都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著述目的。无论是《孙子兵法》还是《战争论》,都在不少方面正确揭示了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因而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一)崇尚理性与崇尚暴力的战争观

(二)谋求全胜与争取战胜的战略思想

(三)注重变化与强调规则的作战思想

(四)东西方“兵经”的思想局限性

四、《孙子兵法》与《战争论》的流传和影响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问世之后均对世界军事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中西方军事理论界公认的事实。现在,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是这两部历史悠久的兵书在新的时代是否依然能够各领风骚。其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一)流芳久远的兵学瑰宝

(二)风靡世界的军事“圣经”

(三)走进现代军事决策的殿堂

(四)光照21世纪的战争智慧

五、《孙子兵法》与现代战争

几年前,一位巴基斯坦的准将曾经直言不讳地对我说:“你们中国《孙子兵法》的研究水平不如欧美国家。”当时我不以为然,认为我们作为孙武的正宗传人,对《孙子兵法》的理解和研究无论如何应当比异域文化的人有优势。而且,事实上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欧美国家确实无法与我们相比。然而冷静思考之后,我发现这位准将的话不无道理。其合理之处就在于,欧美国家在运用《孙子兵法》方面确实比我们更加务实。虽然我们研究《孙子兵法》可谓成果斐然,但在实用、活用上确实有所疏忽。对此,我们应当予以高度重视,绝不能数典忘祖。

(一) 力求“全胜”,以全方位战略运筹维护国家利益

(二) 力求“先胜”,以充分的战争准备掌握战略主动权

(三) 力求“道胜”,以各种舆论宣传形式争取政治优势

(四) 力求“知胜”,以灵活的谋略艺术巧行信息攻防

(五) 力求“称胜”,以高技术武器装备夺取战场控制权

(六) 力求“治胜”,以高质量军队确保“打得赢”

(七) 力求“奇胜”,以灵活多变的谋略艺术克敌制胜

(八) 力求“速胜”,以果敢的作战行动速战速决

六、《孙子兵法》与战争控制艺术

战争控制思想源远流长,贯穿于整个战争历史进程。在卷帙浩繁、璀璨夺目的中国军事理论中,战争控制思想闪耀着同样灿烂的火花。《孙子兵法》上通战略指导,下达战役战术指挥,蕴涵着丰富的战争控制思想元素。进入21世纪,尽管武器装备不断发展,战争形态不断演进,战争控制方式、手段更加多样,但是,《孙子兵法》中的战争控制艺术对于指导今人实施“全胜”战略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 未战先胜,夺取战争控制主导权

(二) 立足全胜,灵活运用战争控制方式

(三) 慎始善终,理性行使战争决策权

(四) 施谋战场,巧妙控制战争力量消长

七、孙子治军之道与现代管理艺术

孙子是一位谋略艺术大师,同时也是一位管理艺术的专家。吴宫教练宫女,怒斩吴王爱妃的故事非常能说明他严格治军的特点。孙子之所以在治军问题上一丝不苟,不阿权贵,是因为他清楚地认识到,管理出战斗力,管理优劣决定战争胜负。虽然他没有列出专门的篇章讲管理,但综观十三篇,各篇都蕴涵着一些管理思想,其中许多观点都值得我们今天治军工作中借鉴,同时也值得我们在企业管理中借鉴。

(一) “主孰有道”与宏观管理策略

(二) “将孰有能”与管理者的素质

(三) “法令孰行”与加强制度管理

(四) “士卒孰练”与注重各级培训

(五) “赏罚孰明”与落实激励机制

八、孙子的用将之道与刘邦的将将艺术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孙子深知将领的重要性,对将领的修养、品德、才能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清晰地阐明了用将之道。刘邦出身贫寒,未必读过《孙子兵法》。但他善于延揽天下豪杰之士,更善于驾驭各种人才,以其高超的“将将”艺术诠释了孙子的用将之道。

(一) 将者,国之辅也

(二) 择人而任势

(三) 将能而君不御

九、范蠡与孙武战略思想的比较

范蠡和孙武都是春秋末期的著名军事家。他们对战争问题的认识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在战略思想上的差异也是明显的。尤其在攻守、主客、速久、刚柔和全破等五个方面各有侧重,从不同角度揭示出战略进攻与积极防御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从而共同完善了先秦时期的战略思想,其精华部分,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 攻守论的异同

(二) 主客论的异同

(三) 速久论的异同

(四) 刚柔论的异同

(五) 全破论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