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网专题>>正文

增强军魂培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

来源:求是理论网作者:王厚明责任编辑:王春艳2014-09-01 12:47

(三)效果没落地。一是缺乏组织观念。少数官兵在成长进步、开展工作中还存在信老乡不信组织,信菩萨不信马列,信关系不信实干,信实惠不信教育,信传言不信事实,信明星不信英模的思想偏差,还不能完全依靠组织、融入组织,紧紧团结在党团组织周围。二是缺乏身份认同。个别营连主官私下认为双长制不够合理,两个主官工作效率低,容易诱发矛盾,不如一个主官说了算开展工作快捷;有的军政分工分家,特别是一些军事干部缺乏党的意识、班子成员意识;有的嫌党的会议程序繁琐,浪费时间,开会走形式,人为简化搞变通;有的习惯把行政职务带入党内发号施令,存在政大于党、以政代党的问题;有的不善于用组织的力量推动工作、解决矛盾,甚至有个性超越党性、个人凌驾组织的现象,这些问题和现象都无形中弱化了党的组织领导。三是缺乏全面激励。当前部队党的建设中有一些激励措施,如定期评比先进旅团党委、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党员等等。但这停留在集体荣誉和表彰干部层面的较多,基层和战士的比例还不够高,激励举措还不够明显。应多关注组织建设的末端主体,向下辐射延伸,如表彰一些先进党小组、优秀党小组长,模范委员、一对好主官等,以全面增强党组织和党员骨干的工作积极性。

(四)功能有弱化。一是缺乏党内历练。当前,党员和干部来源渠道呈现多元化,组织成分结构与战士党员有倒挂现象,大多基层干部一进军校就入党、一到连队就进支委、任职两到三年就担任正副书记,缺少组织生活历练;不少士官支委摆位不正,存在人微言轻和明哲保身的思想,成为“举手支委”、“传话支委”;一些党小组长不敢较真碰硬,不愿管、不敢管;部分党员党龄偏短,参与党内事务的能力偏弱等等。二是缺乏集中统一。从党委机关看,军事斗争准备不断向纵深推进,有的旅团营区、训练场点多面广较为分散,受领导负责制影响,各级班子成员普遍难以经常聚在一起,实施集体领导不一贯;从基层看,部队实战化训练任务日趋繁重,部队外训时间较长,有的连队主官长期不在一起,且副连长、排长参加学习集训的相对较多,对党的组织领导有一定影响,对动中抓建组织的标准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三是缺乏进退机制。由于军队党员发展和干部生长比例较高,且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不可避免会出现素质不高、形象不好、作用不明显的现象。一些官兵入了党提了干,就自认进了保险箱,之前之后反差大、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较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的形象。特别是干部入党不受限制,义务兵入党功利化倾向,地方安置政策影响干部安心服役等问题,保持党员队伍纯洁值得各级关注。

二、弘扬古田会议精神传统,增强新时期军魂培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

新的历史时期,古田会议精神依然对强化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和政治价值。必须借鉴和传承这一优良传统,着眼破解军魂培育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始终铸牢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

(一)探寻军魂的理论本源要向思想灵魂开刀。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实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保证。古田会议明确提出,“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行马列主义和党的正确路线教育,以无产阶级思想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教育部队、武装官兵头脑,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军队开展学党史军史和读经典学哲学活动,目的在于铸魂定神,努力掌握看家本领,去除“非无产阶级思想”。一是党史军史常学。我党我军的历史,就是一部听党指挥的发展史。要通过学习教育不断增强对党和军队的理解、感情、信赖。引导官兵从我党我军成长发展史的历史审视中深切感悟,从苏共亡党亡国深刻教训的现实警示中受到教育,从改革开放前后发展变化的对比剖析中解析得以启示,切实让一次党课教育成为一种集体烙印,一个军史故事成为一部鲜活教材,一个英雄典型成为一个精神标杆。二是思想误区常除。深入开展“坚定信念,铸牢军魂”教育,引导官兵充分认清“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的现实危害,坚决抵制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公民社会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政治观点,深刻认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科学真理性、历史必然性和极端重要性,消除单纯军事观点、以政代党倾向、认同“公器公用”等思想困惑,在占领思想阵地、文化阵地、舆论阵地中掌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主动权,增强对各种政治思潮的鉴别力,强化对腐朽思想文化的免疫力。三是党性分析常查。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从为党的事业负责的高度,勤于查摆自剖,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把军魂的党性要求强起来。要加强思想改造净化,从理论本源解决好“根底浅”、“素养低”的问题;解剖两种制度文化,从现实印证解决好“定力松”、“党性弱”的问题;勇于向自我开刀,从灵魂深处解决好“亚忠诚”、“伪忠诚”的问题。

(二)敞开军魂的教育空间要向军营内外发力。《古田会议决议》针对当时红军的任务特点,规定红军的政治工作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 并指出,“红军宣传工作的任务,就是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这启示我们,军魂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仅限于军内自育。军队的优良传统,也要樯内开花樯外香,军地要共同作为,增强军魂教育的辐射力、渗透力。一是教育氛围要向军营内挖掘拓展。注重培养爱党基因、国防观念和“英雄情结”,深入开展“爱党忠诚、爱国奉献、爱军精武”等实践活动,征集军魂主题的宣传口号、格言警句,组织征文演讲活动,在集会场所、训练场和班排宿舍区设置军魂文化宣传标语、橱窗、灯箱、雕塑等,在浓厚氛围中让官兵与强军目标对焦,与先辈先进对照,与使命要求对接,不断启发官兵内化军魂的政治自觉。二是教育资源要向军营外延伸辐射。要针对官兵易受外界拉力影响的实际,主动作为、开放宣传,积极引领社会风尚,真正走在时代前列。改变只能在部队内部军史馆荣誉室才能看到军史和英模,驻地街区和官兵家乡难觅英雄踪影或典型形象的现状;改变各地除了双拥主题的一个广告牌,面临征兵时节才会有几条横幅,对军队和英模宣传不足的现实,在客运车厢、学校街道、工厂企业、办公场所,应置留军魂文化的宣传空间。学习借鉴舟山警备区和石家庄中山西路的做法,由当地驻军会同地方政府宣传部门,把党和军队的英模人物和英雄事迹在主要场所和街区、道路进行宣传。三是教育渠道要向军地家打通开辟。加强与驻地周边党政宣传部门联系,积极与官兵亲属和其家乡政府、学校沟通,构建军魂共育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地方党校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遗址、纪念场馆、烈士故居和革命老战士、先进典型、优秀亲属代表的教育功能,搞好活动组织策划,做到外请报告与互动访谈联动,参观教学与仪式教育一体,研讨交流与主题联欢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