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网专题>>学习习主席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正文

建国以来国防和军队改革历程与启示(中)

来源:国防参考作者:秦 天 李大光责任编辑:董文龙2014-09-24 16:28

第三,理论准备不足或者是缺乏理论指导,是导致国防和军队调整改革达不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国防和军队改革作为军事变革过程中的一种自觉行为,需要有理论的支撑,否则很难顺利推进和圆满完成。目前,正逢中国军队改革的窗口期,我军如今的军事体系,是在机械化战争条件下和打大规模地面战争背景下形成的,整体上仍属于陆战型、国土防御型的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和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要求,与维护海洋、空天、电磁空间安全和遂行反恐维稳、应急救援、国际维和等任务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必须抓紧建立现代新型军事体系。我军武器装备正处在跨越式发展阶段,对原有的作战指挥方式、战斗编组形式、保障力量配置以及军队组织形态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进一步优化人与武器的结合方式。同时,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利益关系调整变化,国家政策制度创新发展,我军一些重要政策制度仍然滞后于社会大环境,滞后于军队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需要通过改革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第四,处理不好学习外军经验教训与坚持自我特色的关系,导致改革不是“全盘拿来”就是自我封闭。历史经验表明,没有自身的特色,就如没有体现时代特征一样,最终都是缺乏生命力的。必须把握时代特征、透悟世界军事发展的大趋势,明晰我军所处的历史方位,立足于本国国情军情,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军队调整改革发展之路。然而,由于在理论上、认识上存在的偏差,加上受党内“左”的思想影响,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现在学习苏军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照抄照搬现象时,不仅没有正确处理这些问题,还不自觉地把眼光转向内部,试图从自己的传统经验中找到解决新问题的良方。此后,特别是在“文革”期间,随着党内“左”的思想越来越严重,出现了将自己的经验绝对化的倾向,自我封闭起来,导致我军与世界军事强国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以国情军情不同为由,拒绝学习外军先进经验是错误的。强调中国特色,绝不是为了特色而特色,特色是国情军情的必然反映。坚持中国特色的真义,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国情军情和中国特色本身也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为此,要认真研究国情军情及其变化,遵循现代化军队建设的普遍规律和根本要求,吸收借鉴外军现代化的有益经验,科学总结我军优良传统及经验,在借鉴和继承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立足于后发追赶的现实,形成我军的新特色,建立起我军的新优势。

第五,组织保障不力和制度建设缺失,导致国防和军队调整改革不能按计划顺利推进。国防和军队调整改革的历史经验表明,凡是搞得不顺利或者失败的,都是在组织保障方面不力或者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缺失。国防和军队改革的组织保障所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改革者必须切实得到国家最高权力核心的直接支持,最好能实现二者的统一。特别是当一个国家准备进行全面军事改革时,更需要由国家最高决策层亲自参与组建军事改革领导机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改革成为国家统一的、有计划的行动,才能得到全社会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国防和军队改革中的制度建设,既是改革的内容,又是改革的保证,因此必须将其作为军事改革的中心环节来加以关注。历史上有一种军事改革,就其局部而论,可谓轰轰烈烈,成效显著,但就其全局而言,却是旧者仍旧,新者亦无长久生命力。明朝戚继光创设“戚家军”的改革、晚清曾国藩创设湘军的改革,都属此类。问题的症结在于改革者所采取的是不触动国家根本军事制度、只是在旧的体制边缘改制补充的办法。对于这些改革者来说,或许有不得已的苦衷,而且也确实取得了局部的成功,但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却由于新的军事制度不能顺利确立,致使军队建设的整体水平并无大的突破,局部的改革最终也一定陷入因人而兴、人去而废的境地。显然,只有真正做到组织保障有力、制度建设完善,军事改革才能立于坚实的基础之上,才能保证军事改革积极而有序、持久而深入地进行。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