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一次百万大裁军,人民解放军在精兵、合成、提高效能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一是压缩了军队的规模,减少了数量,提高了质量。二是撤并、压缩了机构。11个大军区精简合并成7个,合并了4个大军区,减少了保障人员。三是组建了陆军集团军和陆军航空兵,加大了技术兵种的比例,全军减少军级以上单位30多个。四是初步理顺了一些领导和管理体制,中央军委所属总部机关人员精简近一半,提高了工作效能。五是改进了部队的组织编成,全军经过撤销、合并、降级、改制,共减少团级以上单位5900多个,组建陆军合成集团军。六是调整了干部与战士的编配比例,人员构成比较合理。在这一阶段,军队改革在军队体制编制调整和改革上有了较大的突破,并通过体制编制调整和改革带动了其他方面的改革,标志着军队改革进入了全面展开的阶段。
经过这一阶段的精简整编,人民解放军兵员总员额从1975年前高峰时的600多万,减到1985年的300万。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裁军的舞台上,上演的并非简单的大裁员,而是战略性结构大调整。与裁军相同步,陆军航空兵部队、电子对抗部队等新兵种,以及预备役部队相继成立;随着陆军集团军的组建,陆军中技术兵种比例首次超过步兵,人民军队迈出由摩托化向机械化转型的关键一步。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第九次精简整编。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结束,美苏互为对手的两极国际战略格局出现变化,世界开始向“一超多强”的多极化方向转变。同时,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高技术局部战争成为未来局部战争的主要样式,1991年发生的海湾战争较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特征。中央军委敏锐察觉到国际战略格局的新变化和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新发展,对军事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1995年12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通过了《“九五”期间军队建设计划纲要》,明确提出在军队建设上要逐步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要求把军事斗争准备上的转变和军队建设上的转变联系起来,正式完整地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按照这一转变要求,军队改革进一步向注重质量建设的方向前进。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宣布,在80年代裁减军队员额100万的基础上,我国将在今后3年内再裁减军队员额50万。到1999年底,裁军50万的任务已经完成。这是人民解放军的第九次精简整编。
第五阶段:21世纪初期的第十次精简整编和全军大联勤改革。这是人民解放军的第十次精简整编。进入21世纪,随着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信息化为核心的世界新军事变革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战争形态开始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工业化时代的机械化军队正在向信息化军队转变,国际军事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在这种条件下,党中央、中央军委审时度势,进一步充实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明确提出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提出进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军队建设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真正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道路,军队改革进入了整体推进阶段。进一步进行军队体制编制改革,向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机构精干、指挥灵便、战斗力强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目标迈进。2003年9月1日,时任军委主席江泽民在出席国防科技大学50周年庆典活动时,又一次郑重宣布:中国将在“九五”期间裁减军队员额50万的基础上,2005年前再裁减20万,使军队总规模降至230万。同年,中央军委决定在济南战区进行大联勤改革试点。经过3年多的探索实践,我军在济南战区进行的大联勤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试点方案得到全面落实,改革效益逐步显现,标志着联勤改革向三军后勤保障一体化目标迈出了新的步伐。
至此,经过建国后共10次较大规模的裁军,人民解放军总数大体保持在了230万人的规模上。与此同时,我军开始朝着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机构精干、指挥灵便、战斗力强的目标迈进。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