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退役军人著名作家二月河!

来源:中国民兵杂志作者:鲁 钊等责任编辑:姬彩红
2018-12-20 15:23

横空出世清宫史 二月河畔听涛声

二月河,这是凌解放给自己取的笔名。儿时的他随父母奔走在黄河两岸,自幼对黄河印象很深,《康熙大帝》第一部定稿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那条落日映照的二月黄河。他说:“三门峡陕县那个地方有个太阳渡,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太阳,太阳落山了,整个黄河面上,整个邙山,呈现一派非常壮观的玫瑰紫色,像流淌着一河黄金。”黄河到二月凌开,浮冰如万马奔腾,非常壮观。他把自己视为太阳渡的孩子,二月河就是黄河,他以此寄托着自己的理想和希望。他甚至打算死后让人把自己扔到黄河里去。

1978年,33岁的二月河转业回到南阳市委宣传部当了一名干事,他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工作,天天在一片“小凌,提壶开水去”、“解放,去传达室把报纸取回来”的吆喊声中不停地忙前跑后,再就是值班听电话,品茶看报。曾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他,慢慢地坐不住了,觉得自己的努力和认真,在很大程度上在做无用功,期望的“致君尧舜上,能使风俗淳”似乎只是一种理想。虽然不久提拔为副科长,但仕途升迁等诸多诱惑,他开始淡化,着手进行红学研究,业余时间几乎都乘着红学的方舟,游弋在清史的长河里。1980年,他将一篇颇为得意的发轫之作《史湘云是“禄蠹”吗?》寄到有关刊物,但杳无音信。他不服气,给红学专家冯其庸写了一封信,并寄去稿子,请冯老给以“回答”。他在信中写道:“‘红学’是人民的,不是‘红学家’的。如果冯老看过后认为我不是这方面的料,就请回信,我再也不搞这方面的研究了。”

被二月河称为“伯乐”的冯老,很赏识这篇论文,后来带着他参加了全国第三次《红楼梦》学术讨论会,称赞他的论文“想象丰富,用笔细腻,是小说的笔法。”冯老鼓励他用此笔法写小说。于是他像研究“秘密尖端武器”一样,开始了文学创作。他写的电影剧本《刘秀》、《康熙》寄给上海,以退稿告终。再寄到省内的几家刊物,同样没有逃脱失败的厄运。

1982年10月,已是中国红学会会员,河南红学会理事的二月河,赴沪参加红学研讨会。会上,有学者叹惜:康熙在位61年,诗文、音乐,样样精通,治国有功,却没有文学作品来表现他。二月河像在部队点名喊立正一样,“腾”地站了起来:“我来写!”

面对这位37岁的文坛无名小卒,众作家学者一笑置之:他行吗?

从那时起,二月河开始了他创作上的艰难沙漠之行,白天他带着无人照看的女儿上班,他不愿使自己原本年年获奖的分内工作干砸,所以拼命地干好本职工作。晚上在全家居住的29个平方米的斗室里,铺上满地报纸,蹲在上面汗流浃背地查资料。整理资料时,为了不使手臂沾稿纸,两臂上缠满了一圈干毛巾,每天晚上都熬到凌晨两三点。

经过两年多对康熙的反复考证,以及在大量的野史、清人笔记小说中寻幽发微,钩言稽沉,感觉体味风土人情、官场世态和时代风貌,二月河已是成竹在胸,他开始了首部扛鼎之作《康熙大帝》的创作,冬寒夏暑,锲而不舍,每日少则千余字,多则上万字。

提及二月河的创作艰辛,了解他的人都说,古有头悬梁锥刺股,今有二月河的“烟炙腕”,每当深夜困盹难忍时,他就用烟头烫自己的手腕,如今他的手腕上全是斑斑烟烧伤痕。他说写作不但是一种资源消耗、体力消耗,而且是极大的感情消耗。为了康熙立书成卷,他甘心消得人憔悴了。他为自己作了一番生动的描述,称自己创作是在大沙漠上作疲劳的精神旅行,面对外面世界五彩缤纷的诸多诱惑,自己要求自己,穿过沙漠,前边就是一片等着自己的绿洲。

二月河走进了绿洲,他靠自己的勤奋和对清史的谙熟,150万字的四卷《康熙大帝》一举成名。这部鸿篇巨著,以史实为依托,囊括了康熙在位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顺治皇帝因爱妃病逝出家为僧,8岁的康熙被推上了皇帝宝座,康熙完成了擒鳌拜,夺回大权;撤三藩,与吴三桂斗智斗勇;收复台湾,实现统一;西征噶尔丹,平定叛乱等,书中真实再现了风起云涌的历史场面。以及康熙晚年出现的九子夺嫡,究竟遗诏中指定的皇位继承人是皇四子还是皇十四子,这一系列的历史谜案为小说增添了神秘色彩。

作品中塑造的众多历史人物形象,爱恨情仇伴随重大事件而演进。如一代女政治家孝庄文皇后,是康熙的祖母,在顺治年间和康熙中早期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顺治继位、定鼎中原、康熙幼年智擒鳌拜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孝庄文皇后的深谋远虑、聪明智慧、对子孙的觉悟与慈爱等等,在康熙的笔下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在此前的一些作品中,对中国历史舞台上的著名女性也多有描绘,但孝庄文皇后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在她身上,智慧的力量、决策的魄力、女性的慈爱被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康熙大帝·夺宫》改编的16集同名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时,曾引起强烈反响。

“拼命三郎”二月河并不就此满足,他立志超越困难,完成“落霞三部曲”的另两部———《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三九三伏,春花秋月,他笔耕不辍。为了再现康乾盛世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他甘愿下油锅了。

雍正是康乾盛世起承前启后和扭转乾坤的关键皇帝,是个悲剧历史人物,民众说“天下万苦人最苦,人最苦的是雍正”。他有雷霆手段,行菩萨心肠,在位13年,励精图治,勤政为民,履行节俭,惟才是举,奖罚分明,严惩贪官,就是这样一位为中国历史作出卓越贡献的封建政治家,却背了200多年的恶名,说他谋父逼母、诛兄屠弟、阴谋篡位等,共有十大罪状。二月河决意要改写这段歪曲的历史,还雍正的本来面目。他在书中以真实的史料,一一为雍正作了无声的辩解,以匡偏纠正之心,彻底为雍正正名,改变了野史的不公正说法。人们面对三卷本120万字的《雍正皇帝》和电视剧,击案叫绝,说雍正皇帝如果在天有灵,一定会千恩万谢二月河。

近年来,一年365个日夜,除了星期天,二月河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乾隆皇帝》上,改变戏说,以大气磅礴之势,将乾隆盛世中的帝、相、将、官、商、兵、农、侠、盗、妓、僧跃然纸上。

如今,二月河520万字的“落霞三部曲”炙手可热,好评如潮,图书多次重版,台湾、香港等地已出版了帝王系列的中文繁体字版,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地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知道了二月河。面对鲜花、掌声、微笑,他称这是人生的作料,人不能把味精当饭吃,有人说他是“一不小心成了作家”,他拒绝这种潇洒的说法,他说他创作靠的不是才气,而靠的是自己的力气。每年夏秋之交,是创作的最佳时节,面对难以驱逐的蚊子,他将水桶放在桌下,双脚插进水桶里,这样既抵挡蚊子的叮咬,又可降温取凉。日写万字时,他的头发一绺绺地往下掉,但他仍是伏案疾书。为赶写《乾隆皇帝》,二月河累倒了,患了糖尿病和脑血栓,面对经常一拨又一拨登门采访的记者,二月河急于回到寂寞中去,他说热闹属于社会家的事,属于他的,就是在寂寞中默默地耕耘劳作。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