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渊洁这次险些铸成大错,作为惩罚,中队长派他去食堂帮厨。没想到又出了一次“事故”。帮厨除了洗菜,还有一项工作是去机场给一级战备的弟兄们送饭。中午,郑渊洁在食堂装备碗筷。中队当时在机场上整50个人,他数出50根筷子,为了保险起见,他又多备了10根筷子。当饭送到机场后,战士们发现筷子不够。郑渊洁这才恍然大悟,50个人应该用100根筷子而不是50根。那天,官兵们将筷子撅成两半用。
当天下午,当郑渊洁乘坐的送饭车准备返回营房时,被陆军拦住了,说是戒严。开送饭车的是老兵,有经验,他对郑渊洁说,准是毛主席要来,快去看毛主席。他将车停在路边,郑渊洁跟着他往机窝中的火车站跑。车站里停着毛泽东的专列,有人向激动的军人们宣布,不要喊万岁,但可以鼓掌。毛泽东从汽车上下来后,在服务员的搀扶下朝专列走去,大家使劲儿鼓掌。郑渊洁注视着毛主席的专列开出车站,向北驶去。
经过这次事件,郑渊洁更加认真的对待自己的工作。四年里对自己维护的15号飞机爱护有加,培养了深厚的感情。在复员前的一晚,郑渊洁守在15号机旁,擦了一遍又一遍,然后钻进帐篷,大哭了一场。
之后的故事大家就很熟悉了:郑渊洁借用舒军械师的姓氏命名了自己童话里的小老鼠,并给了它一架飞机,让它飞进了数千万人的生活里。
他和童话的故事
当兵时的郑渊洁把一腔热情都放在了飞机上,从没有想过自己会走上写作的道路。但是一件事改变了郑渊洁的生活轨迹。那时有一位空政的作家来到郑渊洁所在的部队当副指导员,为了体验生活。当大家得知队里来了个作家,纷纷跑去围观,就像看猴似的,觉得新鲜有趣。相互之间还打趣说:“千万不要在作家面前乱说话,小心给你写进去。”当时郑渊洁觉得当一个作家是一件特别神气,特别值得骄傲的事情。于是,闲暇之余郑渊洁也会尝试着写点东西。郑渊洁笑着说:“有一次黑板报上登出我写的‘批林批孔’的文章,受到领导的表扬。大概是因为我能把这种政治文章也写的生动好玩吧。”这事让郑渊洁备受鼓舞,从此有了一颗向着写作的心。他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以散文或小说的形式写下来,其间郑渊洁也向《解放军文艺》杂志投过稿,但是并没有能刊出。郑渊洁自嘲地说:“那时候写作水平还相当有限吧。”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复员后,郑渊洁被分到工厂工作。平时的工作并不轻松,可是他总是能挤出时间写作。有些人冷眼旁观,有些人恶言相向:“一个工人写什么文章,把活儿干好就行了,装什么文化人。”但是郑渊洁不理会。他试着写过不同类型的文章,从散文到小说到诗歌,但都不出彩,直到他开始写童话。郑渊洁一下子就找到了感觉:“写童话他们谁也写不过我。”
看过郑渊洁童话的人,无不对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佩服不已。除了天赋异禀之外,还有人把这归结于他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缘故。郑渊洁认为:“我必须自学,我对看到所有东西都充满了好奇。这让我占了一个非常大的便宜。因为没有知识的人,想象力是最丰富的,那么我又有好奇心,我不知道什么事,我就自卑想努力去搞清楚,所以这几样东西揉在一起,那就叫做‘所向披靡’。只要我想干,就没有我干不成的事。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方式和你们不一样,我这个切入点不一样,角度也不一样,因为你们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但是当兵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谁都知道在部队有严格的一日作息制度,每天进行军事训练。从整理内务到吃饭唱歌,一切都是中规中矩。这样的生活对一个需要丰富想象力的童话作家难道不是一种禁锢吗?当记者发出这个疑问的时候,郑渊洁这样说:“部队严格的纪律是对人行动的约束,并不会影响到想象力的发散。”相反,他认为这种落差越大越好。他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就是教育孩子一定不要酒后驾车。“从小到大,我们就教育孩子要遵守交通规则,绿灯不亮不能过马路,绝对不能酒后驾车。郑亚旗的女友坐他开的车就感到着急:‘黄灯马上变红灯了,加把油门就过去了,他却开始减速,稳稳地停在线外。’我的儿子郑亚旗开了四年车,只走神闯过一次红灯。”
童话是写给孩子们看的,就是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之中分清美丑,善恶。作为一个童话作家如果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做出表率,那他的作品还有什么说服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