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17,我的军报我的“歌”

来源:军营观察家微信公众号作者:李晓宇 梁晨 等责任编辑:薛妍
2018-01-10 14:49

【军报见证我的前行足迹】

军报,从仰望到起航

■某团排长 田 博

与军报结缘,已逾三载,心中一直有种特殊的“军报情结”,她代表一种肯定,一种归宿,一种温暖。还清楚地记得大三那年,第一次军报刊稿的欣喜。毕业年余,军报见证着我的前行足迹,从巴掌大的豆腐块,到半个版面的自豪,从冥思苦想的点滴积累,到四个头条的厚积薄发……每一次鼓舞都能刺激发愤图强的感官。细细思忖,也揣摩出一些浅薄的经验。

作品需要温度,寄托了作者真实的情感和经历。外公去世那天,恰恰是我军校毕业授衔的时刻,阴差阳错,没有来得及见上老人最后一面。这个经历过战火的老兵,悄悄地离开曾经用生命守护的故土。无需堆砌陈词,不用渲染境界,我用平实的语言记录老人家教诲后辈的言行,勾勒出记忆中的音容笑貌,写成《姗姗来迟的报告》在《军人家庭》版面发表。

作品需要打磨,对自己的文字,从肯定到否定,是一个进步成熟的过程。除了常识性积累外,数据汇总一定要客观真实,对作品负责。写成一篇文章需要三遍:搭成骨架,构思好故事的梗概脉络;丰满血肉,完成个人特色的经纬;雕琢收尾,刻画细微末节的细节填补。要做到这些,前期的功课和后期的修缮必不可少,平素的积累更是基础,也要抓住时政热点。电影《敦刻尔克》热映时段,我撰写了《军表:不仅仅是战场计时器》在《兵器大观》版面刊发。

作品需要时机,新闻之所以称之为新闻,时效性是重要原因之一。作者应该时刻关注媒体的栏目设置,用稿导向,尤其关注时政,结合自己的特长有的放矢。这点上,时评类稿件就很需要时效性,及时发声可以亮明观点,促使舆论为我所用。印度航展期间,印度展出一批新型国产武器,但却无法获得本国军方认可,不少国际军火巨头纷纷伸出橄榄枝。我撰写了《印度航空工业遭冷遇》,在《国防军工》版面刊发。

模仿虽然未必能够超越,但超越往往从模仿开始。新闻人应该形成自己独有的品牌意识,特有的文风笔触,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大家的作品是可以仿效学习的对象,但绝不是抄袭,他山之玉,是可以借鉴的绝佳臂助。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