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17,我的军报我的“歌”

来源:军营观察家微信公众号作者:李晓宇 梁晨 等责任编辑:薛妍
2018-01-10 14:49

【平时如何采集线索写新闻】

若想写好稿 多往一线跑

■某团报道员 刘思伟

接触新闻报道工作4年多,我已在军内外报刊发表各类稿件300余篇。看着这一篇篇稿件变成铅字出现在报纸上,再回想刚开始写新闻时的一次次失败,我感到若想写好稿,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之外,还要有多往基层一线跑的韧劲。

最初写新闻时,我激情满怀、底气十足,由于上稿心切,平均每周都有十篇稿件批量产出发往报社,就盼着自己写的稿件能早日见报。那段时间,尽管投出去的稿件犹如泥牛入海,自己都会坚持不懈地写,反倒有种愈挫愈勇的感觉,认为只要不停地写稿、投稿,就会有稿件见报的一天。没想到,连续投出数百篇稿件后,自己连“豆腐块”都没有发表过。

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团里安排我参加师里组织的新闻报道骨干培训。这次培训,让我既兴奋又担心。兴奋的是能够接触更多的良师益友,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担心的是自己能力不足,怕有负众望。

既来之,则安之。培训期间,我结合单位开展实战化训练的经验做法,写了一篇消息稿,让师里的新闻干事唐继光帮忙把关。没想到,唐干事浏览了一遍稿件,告诉我说稿件素材有点新意,但是采访不够扎实,缺乏故事情节,要想上稿,就必须进行深入的采访,把人物写真,把故事写活。无疑,唐干事的话给了我希望,让我恍然大悟:过去写稿子就像射击只看靶子,不管据枪、瞄准和击发,脱靶纯属“自然现象”。

听了唐干事的话,我开始对自己上稿难的现象进行反思:到基层一线采访不多,在办公室闭门造车成了常态,导致抓不到“活鱼”,撰写的稿件也缺少新闻性和思想性,没有生命力。

若想写好稿,多往一线跑。随后,我把焦点对准基层一线,深入练兵场和战友们一起训练,仔细观察连队官兵的一人一事、一言一行,认真和官兵交流,经常在训练中完成新闻线索搜集和故事情节采访,晚上加班撰写、修改稿件,直到身边战友都说不错后才向报社投稿。那年,团队在平均海拔4700米的喀喇昆仑山腹地开展适应性训练,步九连列兵炊事员马成龙,根据驻训时因肉类供应周期长,高原昼夜温差大,不利于保鲜的实际,摸索出肉类保鲜新方法在全团推广。听说这个事后,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新闻点,立即到九连采访,追问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还专门请教了军需股长,采访了炊事班长和连队官兵,采写出稿件《新疆军区某团炊事员李成龙摸索出肉类保鲜新方法》,投向《解放军报》后,很快就见了报。这篇稿件虽然只有短短数百字,却给了我极大的鼓舞。

七分采、三分写。那次上稿的经历,让我深刻的认识到写稿子不能想当然的写自己的一面之词,必须要通过深入的采访,才能抓到“活鱼”,写出好稿。慢慢地,稿件有了新闻性、思想性、可读性,自然就会见诸报端。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