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我看了有一些战略问题等重要的叙述,特别是在《论持久战》他的名著发表提出中国的抗日战争,应该经过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而且在每个阶段作战形态不一样,特别是毛主席提出的,游击战在中国来说应该上升到战略地位,成为一个敌后战场。特别是相持阶段,游击战应成为中国战争主要的作战形式,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成为了中国抗战的很重要的指导方针。《论持久战》出来之后,在《论持久战》里面有三个阶段的划分,及其作战方针,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对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和政府也产生的很重要影响。
国民将领白崇禧曾经向蒋介石汇报过,他读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以后,他认为可以概括为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这个概括虽然不全面,但还是很有道理的,把《论持久战》里的精华,在这里点到了,并同意向国民党的将领进行讲解,傅作义的部队也要求把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作为学习的文件,除了打正规战以外,要研究如何打击游击战。正因为我们在敌后战,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纵队实行了毛主席的人民战争的路线,也就是游击战,就是“积小胜为大胜”,你不用死拼和严打。在广大的地区采取布点,就像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等,这就是游击战的不同类型。虽然它不能一次消灭一大部分日本鬼子,但是经过的时间比较长,积小成多,在日本侵华当中也会造成一个重大威胁。毛泽东的持久战和游击战的理论,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全世界对广泛的应用,特别是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许多亚、非、拉的这些弱小的国家,特别喜欢毛主席的持久战的理论思想,并且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日本有一个学者,把毛主席论持久战的思想和游击战的思想这么概括的,评价很高。他说:“毛泽动的持久战的思想和游击战思想可以归结为以动员人民,来实现弱者对付强者的战略理论,世界上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游击战,但只有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共产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进行的游击战,堪称历史上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游击战,他的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在中国打败了日本人”。这是日本人对毛主席论持久战的评价。
下面我们讲第三个问题。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思想核心力量。体现在第三个方面是哪个方面呢?也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开辟的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配合,构成了对侵华日军两面夹击的战略态势,应该说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伟大创造,它是取得抗日战争最后胜利非常独特的战略举措,从而使敌后战场在全民族抗战当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生力军作用。
这在二次世界大战当中也绝无仅有。我们知道当时8年抗战期间,国共两党有过风分工,就是国民党军队担负正面战场的作战,因为它的军队200多万人,我们共产党只有30多万人在初始抗日的时候,形成的互相配合、相互支撑的两个战场。在中国看来有个特点就是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别的国家没有这个。包括苏联游击仗很小,它形不成一个战场,就是在敌人的后面搞一些活动,比如搭建铁路、搞点小破坏,形不成一个大的战场,只有在中国抗日战争形成了广大的敌后战场。包括那几个?一个是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还有东北抗联改编的,有四大敌后战场从现在看来。这次大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当然也是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能够形成敌后的战场,最后对侵华日军形成两面夹击的战争的模式、战争的格局,应该说是共产党的一大创造。为什么这么讲呢?
我们知道,打仗上的正面对抗,敌我两军、正面对抗这是最常见的了,这是最普遍的战略形态,而这个敌后的则不然,敌后战场它不能自然形成,你必须依靠战争知道这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性、创造性去开辟。
我们知道战略防御阶段的时候,1937年7月到1938年年底,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起了积极的作用,粉碎了侵华日进3个月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当时日本100多万陆军在中国的大国下,它只是占领了少数的大中城市,只占到了点和线,这个面的广大的乡村城镇没有占领,就成了敌后,这个面正好是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组织抗日武装,建立根据地最好的时机。正因为有这个,所以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在国民党的军队往后撤的时候,就是它溃败的时候,共产党的军队就跑到侵华日军的后面去开辟战场。不是打几个小的,小打小闹,是形成一个广泛的战场。像华北地区,山西、河北、绥远、山东,这些都是八路军活动的地方;还有华东新四军的地方,江苏、安徽,一直到上海的郊区、湖北;华南抗日纵队,广东、广州,包括海南岛;东北三省的东北抗点,共产党的这些部队下去以后,化整为零,几十个人数不多到地方开展抗日战争,组织抗日武装。
从1937年7月到1940年,共产党先后开辟了华中、华北、华南等广大的敌后战场,构成了对侵华日军的战略期的很大威胁。而且第二战场的开辟,就形成的独当一面的战略格局。因为我们共产党的部队,在前面是国民党的部队,后面在侵华日军的后面有共产党的部队几十万人,到后期有100多万人,不停地在后面打日本鬼子,所以侵华的日军这个线就不明显了,前线与后方,战略内线与战略外线就模糊了,包围和反包围就搅合在一块了。用毛主席的话来说,这就叫做“前牙交错”,这种战争形态是敌中有我,我中有敌。正好是弱国战胜强国的一种最佳的作战模式,因为中国虽然很大,但是弱、不强。
到了正面相持阶段以后,由于第二战场对侵华日军威胁很大,所以侵华日军到了战略相持阶段以后,他改变了政策,正面不是打国民党军的部队,而是正面打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了。在第二战场,在1939年以后,共产党抵抗的日军站到了62%到75%,还有几乎就是100%,大部分的伪军就是国民党的有一些部队它不抗日,曾经有70多万投降日军了。
敌后战场在相持阶段以后逐渐上升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我们可以想象,假如只有一个正面的战场,共产党的部队没有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那么侵华日军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强烈地对付正面战场,那么正面战场压力就很大,溃败就会很厉害。正因为有一个广大的第二战场,到1945年的春天,就是党的七大左右,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纵队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建立了19个抗日根据地,面积有1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将近1亿,正规军发展到120多万人,民兵260多万人。由抗日初始时候的30万人变成120多万,这在第二战场是不可小视的,所以侵华日军也感到危机很大。
为什么在相持阶段以后,日本鬼子专门掉过头来对付八路军、新四军,对第二战场它感到危机最大。在70年代、80年代,日本子防卫厅出版了战史的这些书有100多本,现在他们自己承认历史。当时日本华北方面军不得不承认。他说:“中共军队为了策应盟国方面的攻势,在军事、政治、思想各个方面,再次开始积极地行动,并得到多数民众的同情,成了扩大势力……,目前共军乘中国派遣军方面的薄弱,活动渐趋激励(中国派遣军就是侵华日军,日本侵华在中国它有一个名字叫中华?)。……中共势力是华北治安最大之癌。剿灭中共势力是为了适应大东亚决战的要求,乃是当务之急”。这是最好的说明。侵华日军认为真正的势力是华北治安的最大之癌,像癌症一饮,必须把它切除,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日本鬼子恨的要死。所以在相持阶段以后,共产党的抗日部队,八路军、新四军承担的抗日重担非常重,在华北地区、华东地区,确实成为抗战的主战场了。
到了抗战的后期,1945年以后,就更不用说了,尤其是日本接近投降的时候,杜鲁门曾经在回忆录中讲过,他说:“中国的后期抗战,蒋介石的权力仅限于西南一隅,……长江以北连“中央政府的影子也没有。假如我们让日本人立即放下他们的武器,整个中国就会被共产党夺过去”。这是最好的说明。日本投降的时候,当时蒋介石国民党运用了它的执政党的地位,垄断了受降旗,不向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缴械投降,向国民党的军队投降。主要是大半个中国,华北、华中、华南都在共产党部队的掌握之下,所以我们党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对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