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校集结号>>公开课>>正文

刘庭华: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思想核心力量

来源:国防部官方网站责任编辑:刘倩云2011-05-17 16:36

为了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际上西安事变以后,共产党又调整政策,把逼蒋抗日改称联蒋抗日。因为国民党蒋介石是执政党,手上掌握了200多万军队,国家的主要资源掌握在它手上,不联合他抗日,要打败日本人也不现实。这个有一个重大的表现,就是1937年2月,当时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致电国务院中央,提出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五项要求。我们党人也表示了,我们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四项保证——这是共产党在国共合作上作出的重大让步。

在土地革命上,主要是解决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大家都知道叫做打土豪、分田地,对国民党的话,西安事变以后,就是在国民党的五中三会以后,我们党给国民党中央发电报,提出了要共同抗日。为了共同抗日,共产党表示我们从现在开始不再武装推翻国民党的政府,应该说这是我们党主动采取与蒋抗日的重大的让步

之后的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结束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到合作抗日主张的建议。到1937年2月,可以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了。从1937年2月到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叶剑英等人就陕甘宁边区政权、红军改编、、国共合作的组织形式以及以共同抗日的共同纲领等一些重大的问题,又和国民党进行了6次谈判,又作出的让步,推动了国民党政府逐步向和平、民主和抗日的方向转变。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蒋介石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的宣言》,国民党中央同意了共产党关于国共合作的协议,就是我们党提出的方针。到了9月23号,蒋介石发表了承认中国共产党是合法地位的谈话。真正到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说,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了,实行了全民族的抗战。正因为由于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产党推动了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由原来的打内战转向了国内的和平,由原来的独裁转向了国内的民主,由原来的对日本的妥协转向了对日本的抵抗,这三大重大变化,应该是中国共产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毛主席曾经打过比方,开玩笑的说,他说蒋介石国民党的抗日,就好象共产党牵一个毛驴似的给它拽住上山,这个小毛驴上山是不定方向的,一个是要在上面拽,一个还要推,共产党又拽又推,拉住他的鼻子往抗日方向转,它不愿意走了的话,老百姓、共产党在后面用鞭子打它的屁股,最后迫使蒋介石国民党政府转向了和平、民主、抗日。从这个过程,我们讲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到全国抗战,从1937年的七七事变以后,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国民党抗战比较努力,跟共产党的关系比较好,特别是进行了四次大的战役。

大家知道,一个是上海的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就是在台儿庄,歼灭敌人1万多人),还有武汉会战,这三次大的会战,应该说国民党是正面战场、主战场,打破了日本的侵华战略,日本很想希望速战速决,侵华日军希望三个月解决中国问题,迫使中国投降。当时打的一年多,也没有解决中国问题。就是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应该说这是国共合作抗日的一个重大、伟大的成功。没有国共合作的全军抗战就不可能比较快的打破了日本侵华速战速决的侵华企图。

在讲到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作用的时候,毛主席曾经讲过这么一段话,应该说是完全符合历史的事实,他说:“如果没有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和陕甘宁边区真心实意的出来组织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那就无人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人领导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那就无从实行抗日”。你想一个国家不统一,在打内战的情况下,当你遇到外地侵入的时候,就不可能一致对外。所以在抗战初期,国民党蒋介石抗战比较积极,打了四次大的会战,打破了日本的侵华战略,我们应该说是属功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抗战初期。

到8年抗战期间之后,到了正面战场之后,国民党战场是正面战场,它是抗战的主战场。到了相持阶段以后,就是1938年的以后,因为日本入侵有100多万人,日本入侵准备占领中国的大中城市,广大的县城、山区成为敌后。这个时候共产党的力量也发展比较快,日本军队和中国军队处于一种相持阶段,日本军队不能再发动侵华战争了。这个时候,在战略相持阶段,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游击纵队,正好趁这个机会挺进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广建根据地,特别是在华北地区建立了广大的抗日,在日本鬼子的后面对它的威胁很大。

到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蒋介石的政治做了变化,他看到共产党的力量发展比较快。共产党八路军初始抗日的时候30万人,后来到了1940年已经就40万了,加上日本政府对国民党、蒋介石采取诱降的政策,英美对日本采取妥协的绥靖政策,这个时候国民党蒋介石在相持阶段以后,抗日比较消极了,反共的政策又积极起来了。主要是在八年抗战时期,蒋介石国民党又出现了反共的高潮。因此1939年的10月到1940年的春天,阎锡山的部队打八路军,1941年国民党第三战区顾祝同的部队打新四军,新四军军部,大家很熟悉的皖南事变,把新四军的军长叶挺抓起来了,项英政委就牺牲了。1943年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准备闪击延安,尤其蒋介石发表过中国之命运,又继续想在中国搞封建独裁,在中国反对民主,特别是反对共产党。

这个时候我们党总是从民族的利益出发,从抗日的大局出发,采取对国民党既灵活又斗争的策略,这样就克服了国民党蒋介石顽固派的投降、分裂的危险,又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像皖南事变,我们的新四军的9000多人都被国民党搞掉了。当时我们党还是以抗战的大局出发,政治上采取攻势,军事采取守势,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它巩固下来了,国共两党仍然以抗日作为大局,共产党在这些方面做了重大的方步。如果因为一个皖南事变去打内战,那么抗日的大局就得破坏。我们党在这方面,皖南事变以后,共产党的政策又得到了广大全国人民的认同,相反,国民党皖南事变以后丢了分,英美对它不满、苏联对它不满、罗斯福政府讲你要打内战的话,我们不想跟你外援。这些广大的民主党派、爱国人士对蒋介石、国民党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很不满、很反感,相反对共产党很满意。这个威信、凝聚力为国民党强多了,所以在整个中国14年的抗战中,从九一八事变,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就我们中国共产党在倡导促成维护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全过程确确实实起到主导作用,不愧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特别是思想的核心力量。下面我们还要接着讲第一个问题。

我们说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思想核心力量,第一个大的表现就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是指导全国抗战弱国战胜强国成功的战略指导。抗战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解决了抗日力量的发动和凝聚问题,就是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了,一致抗日。但是光有这一条不够,还不能完全打败日本,所以要制定正确的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这是我们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历史证明,共产党提出的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也就是人民战争的抗战路线,是弱国打败强国的成功的战略指导。

我们知道抗战一开始的时候,国民党蒋介石的政府采取一条什么路线?国民党政府采取片面抗战的路线。他表现在哪个方面?他不相信群众,不武装群众,单靠政府和军队。主要靠军队和政府,对老百姓不发动,也不武装群众。所以毛主席共产党就批评国民党是片面抗战路线,毛主席讲要民力军力相结合,将给日本帝国主义致命的打击,人民战争不依靠人民群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

国民党蒋介石搞片面抗日路线,他战略指导上犯了个的错误——持久消耗,就是打阵地仗,死搬硬套。阵地仗主要是凭武器、凭人力,当时别说共产党了,就是国民党的军队的武器装备和恩日本相比也是差很远。当时国民党一个师的武器装备,没有坦克,就一个马车;日本一个师团,坦克有300多辆,这些武器装备的美国性能就更好了,所以打阵地战肯定要吃亏的。在抗战初期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抗战比较积极,打了四个大的战役。由于在战略指导上,采取持久消耗的阵地防御战,打战比较死板,没有阵地战、运动战、游击战相互配合,所以遭到了很大的伤亡,整个在一年半的时间,它自己就消耗了100多万军队,特别是在台儿庄会战歼灭了日军1万多人之后,开始蒋介石国民党政府怕了,恐日症,因为武器装备不如人家,没法抗战啊。在这之前讲过这个话,在台儿庄打了胜仗之后,他觉得很快就能战胜日本,实际上他是不切实际的,两国多少的军队、武器装备、战争潜力一比较就知道,中国是不可能速胜的,但是中国必胜。

采取什么战略的方针呢?国共两党都认识要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但是持久战的方针,下面还有细致的战略方针。蒋介石就提出的中国的抗战分为两期,前期和后期,有的叫第一期、第二期,叫两段伦,以此证明它不符合这个,半年的话不是两段。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