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校集结号>>公开课>>正文

李东朗: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历史

来源:国防部官方网站作者:曹亮亮责任编辑:刘倩云2011-05-12 16:32

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人继续革命,进行了土地革命,而在土地革命时期,党在处理统一战线工作方面又出现了严重的失误。这个严重的失误就是在党内出现了如何处理与资产阶级关系方面的严重偏差。

大革命失败之后,斯大林提出了中国革命三阶段的理论。他认为中国革命经过北战争,经过蒋介石的“四一二”政变到汪精卫的“七一五”政变,恰好经历了和俄国革命相似的阶段,就是1905年的革命,1917年的“二月革命”,到1927年的“十月革命”,这样的历史。也就是他认为蒋介石的背叛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背叛革命,汪精卫的背叛革命是小资产阶级的背叛革命,在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背叛革命之后,中国共产党人下一步的革命就是要进行工农革命。要进行工人革命,就是要把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排除在革命之外了。在它的错误思想影响之下连续出现的三次左倾错误,就是瞿秋白的左倾错误、李立三的左倾错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这三次左倾错误,在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形式、中国革命的任务方面,都是严重的失误。而在统一战线上面来讲,这三次的左倾在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主张反帝、反封建、反资产阶级,由此严重地影响了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也就是毛泽东说的,在这个时候对资产阶级是只讲斗争,不讲联合。

在大革命失败的时候,在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的时候,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有许多人追随了蒋介石,追随了汪精卫。但是到20年代末期,他们已经对国民党的统治、对国民党的政策产生严重的不满。特别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而国民党在日本大举侵略之前,采取了不抵抗的政策,所以坐失东北沦陷,由此激发了国内人民的强烈反对。民族资产阶级在“九一八”事变以后,对国民党政府、对国民党中央的不满和反对的声音在迅速地发展。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们在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在反对日本帝国侵略方表现了革命性。但是当时的左倾领导人没有看到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变化,没有在这个之前调整政策,开展统一战线的工作,所以错失了“九一八”事变之后,抗日救亡运动高潮而出现的有利于革命的局面。直到1935年“遵义会议”之前,党的左倾路线统治,在统一战线问题上表现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关门主义”,就是要争取国民党的士兵而拒绝与国民党的中上层进行抗日救亡、反对国民党统治的联合。这是一个严重的失误。

这一种严重的失误,左倾政策严重的缺陷,就产生了一个后果,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很长时间里面,领导工农进行艰苦的作战,独立的作战,而没有把广大的、反对帝国主义、不满国民党统治的同盟者给争取过来,所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原因是很复杂的,也是多方面的,但是党在这个时候统一战线方面的左倾路线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是在遵义会议之后。遵义会议之后,中共中央长征到了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和方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确立,它实质上表示着党的政治路线的转变,就是党纠正在原来左倾路线的关门主义。政治路线的转变,由此就推动了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新局面。

首先,党在西北与东北军张学良、与西北军杨虎城的部队建立了抗日大团结,形成了西北抗日大联合的局面。这个大联合的局面,有力地遏制了蒋介石围剿陕北、围剿红军的计谋,他的计划受到了很大的挫折。同时党的政治路线的转变,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深刻地影响了各个地方的势力派。在瓦窑堡会议之后,1935年底、1936年,党和四川的刘湘、两广的桂西军阀,和北方的阎锡山、宋哲元,都逐步开展了统一战线的工作,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就是以桂系、四川军阀刘湘等人,都赞同中国共产“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些地方势力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跟中国共产党建立联系,这就为全国统一战线局面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局面。与此同时,党的政治路线的转变,主张倡导和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深刻地影响了南进的国民党政府。

从1935年“华北事变”,日本企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这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在南京的蒋介石也就开始谋求和中国共产党的接触。蒋介石这个时候判断中日难免一战,日本的咄咄逼人、得寸进尺,威胁到了南京政府的统治,因此,他们也在寻找如何抵制日本的侵略,以维护他的政权和统治。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想到了要联苏治日,想到要与中国共产党的接触,谋取国内和平。

在1935年底,蒋介石通过三条途径派人与中国共产党人接触。1、派国民党驻苏联大使馆的武官邓文仪与中国共产党、共产国际代表团接触。2、通过在北平寻找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来与共产党建立联系;3、通过宋子文、孔祥熙直接派人到陕北去寻找中共中央,来建立联系。

这些途径都展开了工作,说明国民党这个时候也在谋求与中国共产党接触。国民党为什么要接触?一个重要的原因,除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大肆侵略之外,还有一个就是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也就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影响了他。也就是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带动了中国政治局面的改善。在严格的、努力地贯彻这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过程中间,党开展了一个很好的统一战线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国民党政策的变化,它的抗日态度的变化,所以也在逐步调整了自己的政策。从瓦窑堡会议的决定,决定抗日反蒋,因为蒋介石当时是不抵抗,丧失了中国大片的领土,在日本的进攻面前妥协归割让,所以瓦窑堡会议是要抗日反蒋。而根据国民党政治态度的变化,在1936年9月中共中央就决定了逼蒋抗日(逼着蒋介石抗日,叫逼蒋扩日)。在后的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承诺在日军下一步的进攻面前,要进一步抵抗,在联合红军抗日的表态之后。在1937年2月,总部中央就决定了联蒋抗日。由此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就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转变的重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成功。

应该说在中国民族唯一的关口,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党的这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演变,意义是非常重大和深远的。

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之后,党在如何处理国民党关系方面,这个时候随着党的成熟,党在处理统一战线方面的特点、方针,也就走向了成熟。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要灭亡中国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而蒋介石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之初,就暗藏祸心。蒋介石企图通过合作来搞垮共产党。他的计谋主要是两点:

第一,在军事上利用抗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已改编成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的过程中间,利用日本人之手,来削弱八路军、新四军,甚至最后搞垮八路军、新四军,就是搞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这是在军事上。

第二,政治上。蒋介石在这个时候提出一个主张,叫做化多党为一党。化多党为一党,他的用意就是除了国民党之外,其他的党派,主要是共产党,还有其他的一些小党派都给熔化掉。具体想法就是把共产党和其他的党派取消,加入到国民党里面,变成国民党里面的一个派别,而不是其他独立的党派。为了这个目的,蒋介石在1938年年底,1939年初,曾经反复地找中国共产党的代表王明、周恩来、吴玉章等人反复地谈。他提出要求,就是共产党名称取消,共产党这些人加入到国民党当中来,成为国民党中间的一个派别。他甚至是非常言词激烈地说到,国共问题是他最主要的问题,是他的生死有关的问题,他说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几次抗日胜利了也没有什么意思,这个问题是他死不瞑目的问题。说到这样的程度,就是他亲口从政治上通过融化共产党,来瓦解共产党。

但是对于蒋介石的融共主张,中国共产党坚决的拒绝。中国共产党在抗日统一战线形成之后,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之后,就反复地向全党强调要:保证党在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的独立性,要防范国民党对共产党的侵蚀。因此在蒋介石提出要融化共产党,这样的要求坚决予以回绝。总部这样明确告诉蒋介石,合作抗日是一回事,合并两当是另外一回事。在敌人深入国土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这是为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是抗日大局。但是我们合作抗日,并不是我们放弃我们的政治主张,放弃我们的革命目标和报复。我们赞助国民党抗日,和国民党合作抗日,这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但是我们仍然要保持我们的政治信仰,保持我们的政治追求。这是另外一回事,由此坚决的拒绝了蒋介石提出的要求。

在军事上,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之后,就向国民党建议,以当时八路军、新四军那么简略的装备,如果在正面和国民党军队作战,那是发挥不了重要作用的。而八路军、新四军的特长是游击战,适宜敌后去打击敌人。这个建议当时被国民党所接受。所以我们大家知道,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八路军开启了抗日前线,进行了平行关大捷,进行得伏击战。其后的一系列作战,雁门关伏击战、夜袭阳明堡,广阳伏击战等的一系列作战,都是伏击战,都是在敌后的作战,那么在敌后的这一系列作战事实上都是游击战。就是八路军当时的装备和情况适宜于打游击战,而这些都是国民党同意的。

通过敌后游击战,在打击敌人,配合正面战场作战的同时,八路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在敌后开辟了一个战场,从而给日军一沉重的打击。这个对日军的沉重打击通过游击战的方式给日军的沉重打击,有力地支持了正面的战场,开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大好局面,同时事实上也就使国民党蒋介石提出借抗战之时,借日本人之手,来搞垮共产党武装力量的计谋不能得逞。

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在国民党蒋介石要搞垮中国共产党之时,中国共产党要应对。而当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之后,国民党的五届五中全会就制定了大量的反共决定。因为蒋介石曾经幻想通过抗战来削弱共产党,但是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抗战,开展了大好的局面,力量不但没有削弱,而且发展了,由此蒋介石就感觉到很犹豫。他在日记中写到:共产党在华北的崛起让他夜不能寐。他感到了恐惧,由此在1939年1月召开了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约束共产党、遏制共产党,融共陷共”,一句话就是要反共。

随后国民党就制定了许多的反共文件,通过各种方式来打击共产党,压制共产党、进攻共产党。在1939年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1941年制造了皖南事变,又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国民党的这一些的反攻活动,就严重破坏了国共合作,危害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是在这个事情上,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方针是什么呢?是以斗争取团结,以斗争求合作,就是对国民党采取独立自主的原则,独立自主的原则就是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以斗争求团结,就是对国民党抗日的方面,给予配合、给予支持、给予合作,对国民党反共方面继续斗争。这个斗争在实践的过程中间,党又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就是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在与顽固势力的斗争中间,我是光明正大、我是合理的,跟你斗争我能取得成功,能够得到胜利,有节制。这些策略方针和原则,党很好地贯彻了,所以在第一次反共高潮,国民党大局进攻的面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进行了坚决的反击,在反击之后,又派人去和他谈判,然后达成了划界抗日的协议,从而遏制了、粉碎了国民党顽固势力制遭的反共高潮,又维护了合作抗日的大局。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