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实录:
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今天就红军长征这个话题和大家做一些交流。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也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5周年。90年来,我们党通过不懈的翻斗,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了三个历史性的转变:由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转变;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和高度集中的市场经济体制到全方位开放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三个历史性转变的实现,使古老的中华民族焕发出昂然的生机,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我们党对中华民族最大的历史贡献。
在实现这三个历史性转变的过程中,第一个转变为后两个转变的实现创建了前提,奠定了基础。而实现第一个历史性转变,我们党领导人民军队和全国人民,进行了22年的英勇无畏的武装斗争,红军长征就是这其中最辉煌的篇章之一。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举世无双的伟大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在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回顾红军长征的历史,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我们党的伟大。所以,今天就这个话题和大家进行交流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主要想讲三个方面子内容。
一、长征的历史回顾(就是介绍一下长征的概况)。
二、长征胜利的意义。
三、长征胜利的现实启示。
咱们先对长征做一个历史回顾。长征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的?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也就是说长征的背景和起因是什么?我想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认识。
长征的历史背景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长征是在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亡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的东北三省,这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灭亡追究的开始。1935年日北帝国主义又制造了华北事变,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将要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前奏。华北事变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这决定了它必然要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和政治上的战略转变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红军长征的前进方向和建立抗日的前进阵地结合在一起。这是红军长征的一个大的历史背景。
那么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也就是说导致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也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长征是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就是说党和红军在当时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不得不进行长征。
国民党蒋介石政府,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步步紧逼,一再妥协退让,反而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加紧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1933年9月,国民党政府调集了50万大军,重点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也就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大围剿。这个时候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已经在我们党内占据了统治的地位。左倾教条主义者指导中国革命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照搬书本教条,严重脱离中国革命的实际,他们否认当时敌强我弱的基本形势,面对国民党军的大举进攻,先是要求红军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御敌于国门之外,致使红军在反围剿开局指之际就陷入被动。之后他们又采取防御中的保守主义,命令红军以堡垒战、阵地战和短促突击与优势的国民党军硬拼消耗。正是因为军事指导错误,中央红军和国民党军苦战一年,没有能够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不得不实行战略转移。
中央红军没有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这就影响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整个战略格局,就影响了其他的苏区,所以既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之后,其他苏区的红军也先后进行了战略转移,这就使长征由一支红军的局部行动演变成为全局的、大规模的战略转移。
民族危机和生存危机这两大危机的出现,决定了红军的长征。一方面是要保存力量(就是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另一方面,必须实行把国内革命战争转变为抗日民族战争,要承担起这样一个历史性的任务。这是我们简要地回顾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长征的概况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对长征做一个定义。我们在这里所说的长征,是指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这两年之间,中国工农红军的各主力部队,从长江南北的各个根据地出发,向西北地区汇集,这样一次大规模的、全局性的战略转移行动。这是我们在这里说的长征,两年时间,各支红军向西北地区汇集,这样一个全局性的、大规模的战略转移行动。
首先进行长征的是中央红军。中央红军也称红一方面军,后来因为在中共中央直接指挥下,被称为中央红军。中央红军的长征是从红六军团西征开始拉开序幕的。也就是说长征的序幕是从红六军团西征开始的。1934年7、8月间,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已经陷入十分困难的境地了。为了调动国民党军,中共中央和中国军委决定,派红七军团和红六军团先后北上西征,就是红七军团北上,红六军团西征。目的是什么呢?要调动围剿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减轻中央红军反围剿的压力。1934年8月,红六军团从湘赣苏区出发,经过80多天,长达5000余里的艰苦转战,在十月份到达贵州印江县的木黄地区,和活动那里的贺龙领导的红三军胜利会师。由于后来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路线基本是沿着红六军团西征的路线行军的,所以红六军团西征,实际上起到了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先前探路作用,因此红六军团的西征被视为长征的序幕。结束西征的时候,红六军团由出发时的9700余人,减员到只剩3300余人,可见这一路的转战是多么的艰辛。红六军团和红三军会师以后,红三军恢复了它原红二军的番号,在任弼时、贺龙和关向应的统一指挥下,红六军团、红二军团创建了湘鄂川黔苏区,在那里坚持革命斗争。为什么要交代这几句呢?因为我们后面还要涉及到二、六军团的长征。
最先开始长征的是中央红军,也就是红一方面军。1934年的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国军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率领中央红军86000余人,从当时的红都瑞金开始撤离,踏上了战略转移的漫漫路程。一路上红军闯关夺隘、连续突破国民党军四道线封锁线,经过血战湘江、突破乌江、四渡赤水、巧度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夺占腊子口,打破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同时爬雪山、过草地、吃野菜、啃树皮,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和行军途中的困难。
另外,我们党还纠正了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克服了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终于在1935年的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主力到达了陕北吴旗镇(当时是一个镇现在是一个县了),结束了中央红军的长征。这个时候出发时的86000多人,还保存下来7000多人。中央红军长征的胜利,对夺取整个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第二支开始长征的红军是红二十五军,就是长征中兵力最小的一支部队。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2980多人,在军长程子华、政治委员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的率领下,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战略转移。途中红二十五军在鄂、豫、陕的三省边界地区创建了苏区,在那里坚持了半年多的斗争,部队发展到了4000多人。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得到消息,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了,而且将继续北上。为了策应这两支主力红军的行动,红二十五军决定先行北上。9月15日,他们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结束长征。这个时候部队还保存了3400多人,这是唯一一支长征过程中,结束长征时候的人数比出发时还要多的红军部队。9月16日,红二十五军和刘志丹率领的陕甘红军会师,双方合编组成红军的第十五军团。十五军团的组成增强了陕甘苏区的的革命力量。
第三支长征的红军是红四方面军。1935年3月,在总指挥虚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率领下,发起了嘉陵江战役,从川陕苏区打到嘉陵江西岸,占领了嘉陵江西岸大片的地区。1935年5月,张国焘率领后方的党政机关,撤离川陕苏区,也渡过嘉陵江,和红四方面军会合,这样红军方面军实际上面就开始了战略转移。部队加上后方机关总共有10万余人。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在川西地区和中央红军会师(现在就是在四川的铆工地区,今天的小金县)这两大红军主力实现了会师。1935年8月,为了贯彻中共中央的北上方战略方针,这两大主红军混合进行了编组,分成左右两路分别北上。但是张国焘反对中央的北上方针,他率领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编在红四方面军的部队(两支部队混编过,中央红军的五军团、九军团就和红四方面军混在一起),张国焘率领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的两个军团于9月掉头南下,他反对中央的北上方针,采取了分裂行动,率部南下,但是南下红军遭到国民党军的重兵围堵,遭受了严重损失,最后不得不掉头,被迫退回川西地区。
1936年7月,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到达甘孜地方和红四方面军会师。经过党中央的耐心说服,红二方面军领导人的一再促成,和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强烈要求,张国焘不得不同意北上,所以红二、红四方面军再次北上。10月,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和红一方面军会师结束长征。这个时候,红四方面军还有多少人?保存了33000多人。
最后一支长征的是红二、红六军团,也就是红二方面军。红二、红六军团创建了湘鄂川黔苏区以后在那里坚持斗争。1935年11月,面对国民党军优势兵力的大举出进攻,红二、红六军团开始战略转移,从湘鄂川黔苏区撤离。部队在云贵交界的乌蒙山区进行了上千里的大规模回旋战,就是绕圈子,摆脱的国民党重兵的追赌。1936年7月1日到达了四川甘孜地区,和四方面军会师。7月5日,根据中国军委的命令,红二、红六军团,加上红三十二军(红三十二军是原来中央红军的第九军团改编的),红二、红六军团、红三十二军共同合编组成了红军第二方面军,这是唯一一支在长征途中组成的方面军。随后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在甘肃静宁以北的将台堡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结束长征。将台堡当时在静宁以北,就是甘肃境内,现在是属于宁夏西吉县。这个时候红二方面军还保存了13000多人。它出发的时候是多少人呢?出发的时候是17000多人,结束的时候还有13000多人,这是三大主力红军在长征途中兵力损失最少的红军,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扬。毛泽东说:你们出发的时候1万多人,结束长征还保存了一万多人,了不起,是一个大经验,要好好总结,让大家来学习。就是他的兵力损失最少。
四路红军的长征,前后历时两年,其中中央红军长征历时1年,纵横11个省,跨越了25000里。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历时10个月,纵横4个省,行程近1万里。红四方面的长征,前后历时1年零5个月,也是经过了4个省,行程上万里。红二、红六军团的长征,历时将近1年(差几天一年),纵横了8个省,行程约两万里。四路红军长征出发的时候,总人数是多少呢?十万六千余人,总的行程达到了六万五千余里。这两个数字,我要说明一下,它不包含红六军团西征的人数和里程。我们说红六军团西征是长征的序幕,我们没有把它计算在总的长征的红军人数和行军里程里面,如果要加上这个数就更多了。
在长征途中,为了打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红军先后进行了600余次重要的战役战斗,其中有120余次是师以上规模的,就是比较大的。总共消灭了国民党军多少人?消灭的国民党军有7个师、19个旅、100个团,俘虏的敌人大约有2万人。红军在作战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烈士人数因为材料所限,难以准确统计,仅牺牲的营以上干部就多达432人,这当中职务最高的是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它是在遵义战役中牺牲的。红军在途中补充了大量的兵员,这个数字也很难统计。很多的回忆录里面说,红军到达某地以后,很多的大批贫苦青年报名参加红军。这个大批是个什么数呢,没有准确的数字概念,所以很难统计。据不完全统计至少补充的兵员在2万人以上,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个数。即便这样,出发时的二十万六千余人,到结束长征的时候,总共还有多少人?各路红军加起来有五万七千多人。尽管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党和红军以英勇的斗争,最终夺取了长征的胜利。各路红军会师西北,实现了党中央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战略目标,这对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征的艰难险阻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红军是靠什么夺取了长征的胜利呢?原因有非常多,我们简要地可以给它归纳几条。红军指战员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敢于战胜一切敌人而绝不被敌人所压倒。红军实行的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这是打破优势敌人的重要法宝。红军官兵生死与共、团结一致的作风、党和红军领导干部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的做法,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使红能够打不烂、拖不跨,始终坚强如钢。
广大人民群众对红军的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也是红军能够夺取长征胜利的重要因素,等等。但是所有这些原因当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党的坚强领导和正确的战略指导。可以说这是红军能够夺取长征胜利最根本的保证。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谁使长征胜利的?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设想的。” 因此,我们说,回顾长征的历史,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党的英明伟大。 这是长征的简要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