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校集结号>>校园动态>>正文

解读理工大学一项课题的7年攻关之路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傅 强 卢遵侯 本报特约记者 马胜伟责任编辑:早班值班主任2011-04-09 05:24

    国防工程制冷系统遭遇挑战

    7年前在部队调研时的一个场景,至今让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国防工程内部设备教研室的专家们记忆犹新。

    某地下工程指挥所内,满头大汗的官兵们对因室内温度过高而陷入“瘫痪”的指挥系统心急如焚。原来,制冷和通信指挥设备产生的热量排不出去,空调越开越热,系统达到了“保护关机”的临界温度而自动关闭,演练被迫中断。

    制冷系统不制冷,不是什么高精尖难题,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的专家教授们恰巧从事的就是这项工作,无论是地下工程设备的研制,还是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在军内外颇具知名度,解决起来应该不成问题。

    然而,随着调研的深入,问题远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早期的国防工程对散热要求不高。如今,现代化程度高了,内部设备数量多、功率成几十倍增长,其散热量也“水涨船高”,无疑对冷却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专家教授们进一步分析,如果是民用建筑,只需在工程外部安装一个大型冷却塔即可解决问题。但对具有较高防护要求的国防工程,采用外置冷却塔的方式,既容易暴露目标,还存在不能防毒气进入、防各种武器打击等方面的缺陷,显然行不通。

    调研越深入感到越棘手。这个“活”接还是不接,大家意见不一:上级没有明确要求,再说手头已立项的课题都做不完,这项工程也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儿,搞不好还会自讨苦吃……

    看到官兵们渴求的目光,看到现代化装备发挥不了应有的效能,时任教研室主任缪小平心里急啊:“为部队战斗力服务是科研工作者的天职与使命,我们不能讲任何条件和价钱,一个字,干!”

    部队难题就是研究的课题

    返院后,缪小平立即组织申报立项,并成立课题组。没想到的是,立项申请被打了回来。

    “都立不了项我们还研究什么。”“这也不是什么高难度课题,将来说不定报奖都困难,大家白忙活。”“等项目批下来再说吧。”出师不利,大家都感到很窝心。

    “就是贴钱我们也要把影响部队战斗力的事情办好!”课题组负责人缪小平的话掷地有声。

    于是,没有立项,他们自行组织攻关;没有经费,他们自筹;白天没时间,他们晚上加班干。

    解决困扰国防工程制冷系统的防核化、抗打击、不破坏工程内部结构这3大技术难题,是专家们思考最多的问题。从室外机到室内机、从排风到制冷,他们翻看了大量的资料,先后尝试6种方案,结果都不理想,研究陷入困境。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后来,方案总算有了眉目,但设备问题又来了。研制新型集成系统设备,不仅涉及多专业、多学科,还涉及到多个设备厂家,怎么办?

    在接下来的2年多时间里,他们往返奔波于部队和院校之间,深入科研院所和设备厂家咨询调研,光差旅费就花掉5万多元。

    2007年初,项目终于立项,课题经费20万元。20万元,对这样一个大项目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开发样机需要钱、研制设备需要钱,建立测试平台,进行性能实验开支就更大。甚至连同行都笑话他们:“这年头哪有贴钱干事的,这帮人是不是糊涂了!”

    缪小平和他的课题组一点也不糊涂:影响战斗力的事就是大事。

    经过5年多的奋力攻关,2008年10月,在某工程维护总队的大力支持下,首台“新型制冷装置”终于研制成功。

    新型制冷装置试运行那天,部队官兵们迫不及待地打开所有设备,制冷系统连续运行两天两夜,室内温度适宜,系统运行可靠。官兵们紧紧握住专家教授的手舍不得松开:“从此我们与地下‘火炉’拜拜了。”

    官兵满意就是最高的奖赏

    按说大功告成,申报一项大奖应该不成问题,现任教研室主任的耿世彬就是按住不报:“等过了实战检验这一关再说!” 

    新装备正式投入使用后,课题组的彭福胜、范良凯等教员也跟着来了。他们吃住在洞库,一住就是好几天,观察、体验、调试等,里里外外、上上下下,一个疑点都不放过,解决了多项不易观察到的细节问题。缪小平为拿到一个关键数据,把自己关进实验室整整一个星期。数据拿到了,他却躺进了医院。

    缪小平不止一次对年轻人说:“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私心杂念,老想着拿奖,就容易分心走神。”正是抱着这种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态度,课题组的同志突破了一项又一项难关。

    让使用部队官兵意想不到的是,新装备投入使用后的第二年,课题组又杀了个“回马枪”。实际上,他们一直没有停止对该项目的后续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对多种设备进行有效“合成”。改进后的制冷系统,体积变小,容量增大,功能更齐全,使用更方便。 

    目前,这项新型装置已在国防、人防等多个工程中得到运用,并于不久前获得国家新型装备专利,总部专家鉴定认为,“这个集成创新产品,解决了国防工程的重大难题,多项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7年攻关之路,见证着课题组的艰辛与不易,承载着他们的责任与执著。这些年来,他们长期跑一线部队、家人不理解,为精益求精,课题进展缓慢而不能及时拿奖,错过了提前调职晋级的机会。面对这些情况,课题组成员总是付之一笑:“部队满意就是最高的奖赏!”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