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一在第七届中国军校大学生电视演讲大赛中机敏睿智,侃侃而谈。张伟摄
他是一个倔强、坚韧、自信满满的海军学员,他说他名字里带个“一”字,就和“一”字结了缘,事事都要争第一。
核心事迹:赵一,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三年级学员。2008年担任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仪式标兵;2009年参加首都国庆阅兵,在阅兵村入党并被表彰为阅兵工作先进个人;2010年7月,他参加第七届中国军校大学生电视演讲大赛,在全军57所院校的学员中一举夺得金奖和最佳网络人气奖,创海军历届参赛最好成绩。
闪光语言:“一”字是一种高标准,一种严要求,它是荣誉,更是使命!
赵一出生在山西忻州,父亲47岁才有了他,老来得子可得起个好名字,父亲翻烂了一本厚厚的字典,千挑万选,结果写下一横,给赵一取了名字。这简单的“一”字,饱含了父亲希望儿子争第一、站排头的美好心愿,可父亲从没说过。
军校报到那天,赵一才知道,这所新中国最早的高等军事学府,还有一个传统的名字,叫“一海校”。一海校里有一个“军校第一旅”,而他,恰恰被分到了军校第一旅学员一队一班,后来还因为表现优异被学员们推举为“一哥”,当了个兵头将尾的班长。
和“一”字结下了不解之缘的赵一,此时并没理解“一’的真正含义。直到大一下学期,赵一被光荣地编入了被誉为“人造航母”的千人大方队。在一次阅兵预演中,他正走得起劲,突然,军乐戛然而止,他一个没刹住,险些冲了出去,晃了一下才站稳。看台上,指挥员严肃地说:“有一个学员没停稳,一张大白纸上冒出一个小点,看得清清楚楚。一个人走不成大方队,但一个人却可以破坏大方队!”在这种日复一日的严格训练中,赵一越来越理解了“一”字的深刻内涵:它是一种高标准,一种严要求,它是荣誉,更是使命!
在北京残奥会闭幕式时,担任场外引导员的赵一发现一支代表队停在原地,没有进场,看上去不太正常,他上去询问,得知是误了车,才赶到的队伍。于是马上联络各方面,通过特别通道把队伍送进了入场通道,这时刚好轮到这个队进场,真是千钧一发,让人捏了一把冷汗。

2009年5月,由大连舰院学员组成的海军学员方队进驻阅兵村,赵一也在其中。当时天气酷热,阅兵训练场更是“残酷异常”,正步走得不好就要当替补,这一回轮到了赵一。脸上流着热汗,心里却凉瓦瓦的,站在排尾替补位置上的赵一眉头紧锁,他从来没这么清醒过:“走不好——当替补,当替补——不能走过天安门,赵一这回就要变成“赵替补”了,这可不行,我是争第一的人啊!”
赵一的倔强劲儿上来了,此后一个月,他刻苦训练,钻研科学练步方法,很快就回到了他原来的位置。并且因为表现出色,在阅兵村第一批入了党,第一批被表彰为阅兵工作先进个人。嘿,他的第一又回来了。
2010年7月15日,北京,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第七届中国军校大学生电视演讲大赛决赛现场。灯光绚丽的舞台上,主持人撒贝宁对现场观众调侃地说到:“进入决赛的选手中有一名学员,名字中有一个‘一’字。从初赛、复赛到决赛几轮演讲下来,抽签的时候他抽到了好几个第一。我们也希望他能以自己精彩的表现,最终赢得这次大赛的第一名。”
果如撒贝宁所说,赵一进入复赛后,与他同组PK的4人都是初赛排名前十的选手,竞争激烈,赵一凭借一段《远航实习走大洋》的贯口和一段讲述钢七连传统的快板,压倒对手,挺进前十。决赛中,赵一又与初赛排名第一的选手相遇,他沉着冷静,自信中满含深情地完成了演讲,得到了7名评委中的5票,顺利晋级。最后一轮比赛,赵一根据组委会安排,首先现场采访广州军区空军工程建设局局长林茂光,然后根据林茂光本人的回答,以“忠诚”为题进行即兴演讲,他的赢得阵阵掌声,夺得了本届大赛的第一个金奖。
赛后,赵一又以最高选票获得了最佳网络人气奖。问他夺奖后最想做什么,这个调皮的大男孩最想把他早就准备好的获奖感言说一遍:其实,我是来为英雄鼓掌的。我要为那些穿过军装、穿着军装和即将穿上军装的人们鼓掌;我要为那些站在精神高地上守望崇高、付出汗水、收获荣誉的人们鼓掌!
赵一笑了。

赵一(右一)夺得第七届中国军校大学生电视演讲大赛第一个金奖。张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