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德宁死不屈,视死如归,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这一噩耗,对黄杰的打击可想而知。
由于革命斗争的需要,他们曾将不满周岁的儿子送往香港,在儿子的大伯父家寄养。解放后这个儿子成了“资本家”。当时一个革命家的母亲和“资本家”的儿子是不允许相认的,后来在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做了许多工作之后,才稍微有些往来。
黄杰不愧为久经艰苦斗争考验的老共产党员,很快就适应了新的情况,把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1945年,组织部的领导得知黄杰曾经做过保育院的工作,便找她谈话,希望她能担任延安第一保育院的院长。
领导的第一句话是:“我们已经和八位同志谈过话了,大家都不愿干这工作,你是第九个,你怎么想?”
向来把党的需要当作自己第一志愿的黄杰说:“可以吧。”
事情就这样定了。组织部的那位领导长长地嘘了一口气,如释重负。
后来,有几位老大姐得知了这个情况,还颇为不平地找过组织部,说:“黄杰并没有犯什么错误,为什么调她到保育院去?”
黄杰听说了,却十分豁达地笑着对那几位老大姐说:“这是我自己高兴做的。你们想想,延安的生活这样困难,有多少烈士遗孤需要我们照顾啊!”
颇具影响的电影故事片《啊,摇篮》,就是写的黄杰和陕甘宁边区延安第一保育院的孩子们的故事。
宋庆龄女士得知了黄杰和保育院的一些情况,特意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向她们捐来衣物和食品。每次,都是邓颖超大姐将这些捐赠品交给黄杰和保育院的。
黄杰后来达观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与她青年时期所经历的一切是分不开的。
在清清延河水旁,黄杰与徐向前走到了一起。
许多老同志、老战友一直关心着遭遇过两度家庭不幸、长时间孤独一人的黄杰。
1940年,经张琴秋等老大姐牵线,黄杰与徐向前正式相识,并由相识到相知、相爱,1946年5月4日结为伉俪,婚后生有一子小岩、一女小涛。